類比思維很重要。
從認知角度來說,一個好的類比,可以讓我們更快速地了解到另外一個事物;而從口才角度來說,懂得運用類比,則可以更好地向別人闡述自己的道理。
掌握這種思維形式,我們就能站在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審視事情,從而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思想、視野和判斷力。
那什么是“類比思維”呢?
類比思維是從兩個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似關系中受到啟發,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的一種創造性思維。
哲學家康德就曾說過:“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
由于類比思維具有從一個特殊領域的知識,過渡到另一個特殊領域的知識的優越性,所以類比思維在創造性思維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
而把類比思維運用在口才之上,就可以更好地論證自己的觀點或者反駁對方的觀點。
類比口才,是建立在類比推理基礎上的一宗邏輯方法。運用這種方法跟別人辯論或講理,可以深入淺出地揭示規律、預斷后果。
所以,懂得在交談和辯論當中運用類比思維,你就擁有一副犀利的口才。
以下五種類比口才的運用方式,就是比較常見的類比思維的作用結果。
同向類比,用相似的事物做對比
同向類比,就是取兩個在一系列屬性上相同的對象進行比較,由此類對象有某種屬性而推出彼類對象也有該種屬性的思維方式。
這種方式,比較常用于闡述自己的道理或者去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例如有這么一則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薩克斯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面呈了一封由英國核物理學家西拉德起草、愛因斯坦簽署的重要信件。
其內容是督促美國政府要搶在希特勒面前研制成原子彈。然而,羅斯福看了信卻不以為然。為了說服總統,薩克斯在同羅斯福同進午餐時,講了一個故事。
他說,輪船發明家羅伯特·富爾頓在一次拜訪拿破侖時,建議他成立一支由蒸汽機船組成的艦隊,在其后惡劣的時候也能夠順利在英國登錄。
可是,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的拿破侖卻不相信,竟然發狂地嘲笑富爾頓:軍艦不用帆?就靠你發明的蒸汽機?哈哈!這簡直是想入非非,不可思議!
結果,天才的科學家被轟出去。假如當時拿破侖采用了這個建議,那世界歷史將會重寫了。
羅斯福聽了這個故事之后,終于被說服,接受了美國應該趕快研制原子彈的建議。
這就是同向類比的運用。
在這里薩克斯為了說服羅斯福,運用了拿破侖拒絕成立蒸汽機艦隊這個故事,說明了如果羅斯福跟拿破侖一樣固執的話,可能戰爭就會遭到失敗。
由于羅斯福感到薩克斯的類比很有道理,當然就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議。
反向類比,用不相似的事物反向說明
反向類比,就是故意采取兩個在一系列屬性上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象進行比較,以此來推論和駁斥對方的觀點,從而達到形象、生活的反駁目的。
例如思考一下這個故事:
德國女數學家愛米·諾德獲得博士學位后,還不能立刻開課,因為她還沒有得到講師的資格。她的學識和才華受到了從事廣義相對論研究的希爾伯教授的器重。
在一次教授會議上,西伯爾為愛米·德諾能否成為講師跟別人發生了爭論。一位教授激動地說:“怎么能讓女人當講師呢?如果她做了講師,以后就要成為教授,甚至進大學評議會。難道能允許一個女人進入大學最高學術機構嗎?”
許多教授都認同這個人的觀點。
而希爾伯教授則反駁道:“先生們,候選人的性別絕對不應該成為反對她當講師的理由。我請先生們注意,大學評議會,畢竟不是洗澡堂!”
這個案例中,希爾伯教授就是運用反向類比進行反駁的。他把“大學評議會”和“洗澡堂”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對象進行類比,從而推導出大學評議會限制候選人性別是非?;闹嚨氖虑?,畢竟兩者并沒有相似的地方,為什么要限制女人進去呢?
由于“反向類比”中類比的對象與類像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啟發了人們去領悟類比后的結論,從而制造心理落差。
再如:一個作為對廚師說:“你沒有從事過寫作,因此你無權對我的作品提出批評!”廚師反唇相譏道:“我這輩子沒有下過一個雞蛋,可是我能運用雞蛋做出美味的菜肴,母雞能嗎?”
這也是反向類比了。
隱含類比,暗示別人領悟真諦
隱含類比,就是指不直接將兩類事物進行對比,而是僅僅就其中一類事物進行說明,真正的結論,留給對方去領悟。
這種方法富有啟發性和暗示性,因此比一些直接辯論的方法,讓人可接受的程度也更高。
跟別人爭吵時,有時候沒必要弄得雙方劍拔弩張、言辭激烈,可以稍微緩和一些氣氛,說話委婉一點。運用“隱含類比”,就可以起到這么一種作用了。
例如,有一次拿破侖對他的秘書說:“布里昂,你也將永垂不朽了。”布里昂不明所以,拿破侖就提示道:“你不是我的秘書嗎?你作為我拿破侖的秘書,你不是也會永垂不朽嗎?”
布里昂微笑答道:“那請問,亞歷山大的秘書是誰呢?”拿破侖答不上來,便贊嘆地說:“問得好啊!”
拿破侖認為布里昂能憑借他的名聲而揚名后世,布里昂沒有直接反駁這個觀點,而是用了亞歷山大大帝的秘書跟自己進行類比。
既然人們都不知道亞歷山大大帝的秘書是誰,那么后人自然也就會忘記拿破侖的秘書是誰了,從而顯示出布里昂的謙虛,也隱含地批評了拿破侖的高傲。
這種反駁方式,是將類比推理隱含在語言形式當中。盡管在語言的表層上不顯山露水,但在語言的深層,卻蘊含著難以反駁的力量。
所以,懂得運用隱含類比,讓別人自己醒悟出反駁的內容,比起你說出這些反駁的內容,別人會更加信服的。
比同類比,用別人的邏輯反駁別人
比同類比,是指通過建立一個與對方論證方式相似的論證方式,經過類比,把對方刁難的話語回擊給對方的思維方式。
可以用一個故事說明:
有一天,一個水手準備出海,他的一位朋友問他:“你的祖父在哪里過世呢?”
“在海里?!彼只卮?。
“那你的父親呢?”
“也是葬身于海洋的風暴之中。”
“天??!”朋友大聲地說:“那你為什么還要當水手去遠航呢?你不怕嗎?”
這位朋友也許是出于好心,所以就用這種方式去說服朋友不要當水手,但顯然,他的觀點是荒謬的。所以水手就去反駁他。
水手淡淡一笑,說:“你祖父又在哪里過世呢?”
朋友答道:“床上!”
“你父親呢?”
“也是病床上!”
“朋友,”水手說:“那你為什么每天還要睡在床上呢?”
水手仿造了朋友的邏輯,用了一個相同的論證形式去反駁對方。很明顯,水手通過這個論證形式得出來的結論是荒謬的,那么類比朋友,也就可以證明,朋友的結論也是荒謬的。
類比反駁和類比論證一樣,語言的說服力比較強,如果運用得好,不但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而且有時候還會起到幽默、風趣的作用。
例如一個牧師向一位黑人領袖提出詰難:“先生既然有志于黑人解放,非洲黑人多,為什么你不去非洲呢?”
黑人領袖就運用比同類比反駁道:“牧師,既然你有志于凈化和解放靈魂,那么地獄靈魂多,你為什么不去地獄呢?”
這種反駁,就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了,具有很強的反駁力量。
排比類比,用同樣的事物詰問對方
排比類比,就是指以排比句的語言形式,列出兩個以上的故事,與所要論證的事物進行類比。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了孟子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的一段話。
孟子問:“你有一個大臣,把妻室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游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室兒女都在挨凍受餓,對待這樣的朋友,你認為要怎么辦?”
齊宣王答:“和他絕交!”
孟子又問:“假如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應該怎么辦?”
齊宣王答:“撤掉他的職位!”
孟子又問:“假如一個國家的經濟民生搞得很不像樣,你認為又要怎么做呢?”
這時,齊宣王左右環顧了以下,趕緊另外找了一個話題與另外一個人傾談了起來。這就是俗語“顧左右而言他”的典故。
在這里,孟子通過一連串的發問,讓齊宣王得出自己的答案。
當這些答案的邏輯,繼續套用在“國家治理”這個問題上時,應該會得出同樣邏輯的結論,但齊宣王很明顯不想說出“批評自己”這些話語,只能顧左右而言他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運用這種方式,通過一連串的發問,讓對方根據某些問題得出某種邏輯,最后再將正式的問題拋出來給對方,這時對方只能“騎虎難下”,認同自己的結論,所以被我們說服了。
總之,類比思維是機智口才的體現,它需要使用者將尋常的事例,加以不同尋常的聯想,使得不同對象之間有機結合,產生強大的語言力量。
類比思維的注意要點
需要注意的是,類比思維的推理跟不完全歸納推理一樣,其結論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或然性,而不是具有必然性。
什么意思呢?
我們通過歸納不同天鵝是白色的這些事實,從而得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這個結論,并不是具有必然性的,因為一旦發現這個世界存在一只黑天鵝,這個結論就會被推翻了。這就是所謂的“黑天鵝事件”。
同樣,類比推理僅僅依靠兩個或兩類事物的某種屬性相同或者相似的特性,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或相似的思維形式,這種結論,并沒有什么必然性的。
例如人是兩條腿站在的動物,可以跑步,那么袋鼠也是兩條腿站立的動物,它也可以跑步,但我們都知道,人類的跑步跟袋鼠的跑步不是一回事,因為袋鼠是“跳動、跳躍”那樣去跑步的。
所以,這個類比推理,其結論就沒有必然性了。但這并不代表,類比推理沒有用處。我們只需要提高類比推理結論的可靠性就行了。
怎么做呢?需要符合以下三個要求:
1,類比對象之間共同的屬性越多,推出的結論就越可靠;
2,類比對象的共同點越帶有本質性,推出的結論就越可靠;
3,類比的事物在已知相似或相同的屬性與推出的屬性之間相關的程度越高,則結論的可靠程度越高。
以上要求中,第二點的要求最為關鍵。我們在文章當中所列舉的那些類比推理案例,之所以會有充分的說服力,就在于它們都首先滿足了這個邏輯要求。
只有這樣,你運用類比思維說出來的話,才會給人更加有道理的感覺,而不是犯下了“機械類比”的錯誤,生搬硬造,什么都拿來類比。
這就是讓我們口才提升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核心法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