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愿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
《人世間》里有一個出場次數不多但讓人印象深刻的女孩,陶俊書。
她和周秉義女朋友郝冬梅是一個知青點的下鄉知青。之所以讓人印象深刻,是因為一出場她就說話刻薄,看不慣這個瞧不起那個,清高這是她的標簽,接下來的人設反轉是她竟然和一個小領導有染,最后是她的高光時刻,她站出來做證,讓這個齷齪的人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本是劇中一個小人物,卻因為命運多舛,讓人唏噓不已。對于她的選擇,我并不認為是一種追求理想的付出,而是她誤入情緒陷阱,終究是幸與不幸,只能看她如何繼續生活了。
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
陶俊書的出身應該是知識分子家庭,小時候生活優越,才能讓她一直可以有鋼琴彈,母親說她有彈鋼琴的天賦。三歲就開始練鋼琴,一天彈鋼琴的時間就有八個小時,七歲登臺獨奏莫扎特。
曾經看到一個關于莫扎特曲子的問題,為什么考試都不用莫扎特的曲子,答案是太難了,第一是看似譜面簡單其實技術要求并不低,第二是曲譜不好背,據說要講究的東西太多。
所以,彈鋼琴對于陶俊書來說,就是從小熱愛的理想事業,但是個人的命運無法抵擋時代的洪流,她也逃不過上山下鄉的命運。在這個廣闊天地里,生活條件的艱苦并不是陶俊書最痛苦的事情,讓她最痛苦的事情是這雙彈鋼琴的手無法得到保護。
干農活會讓手起繭子,有繭子的手指就不會再對鍵盤有靈敏度。于是,陶俊書是能少干活就少干活,能躲就躲能拖就拖。可是這些都不是徹底解決困境的辦法,唯一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離開這里,回到城里,重新上大學。
越是急于離開這里越覺得自己無路可走,最后陶俊書選擇一條路,一條讓她同樣有痛苦的路。在她看來,她為了彈鋼琴可以犧牲一切,付出自己的所有,甚至不計后果。
幸好她有郝冬梅這樣的舍友,提醒她正在走一條危險的路,不要賠了夫人又折兵。郝冬梅感動于她對鋼琴的熱愛,把上大學的名額讓給了她。
這是郝冬梅的清醒,也是陶俊書的幸運。
付出代價也得有底線
陶俊書到底付出了什么?她除了自己的身體一無所有,而有人就覬覦這些花季女孩的身體,抓住急于回城的心理,作惡多端。
可以說,這是陶俊書迫于無奈,向不公的命運低頭,但是也可以說,這是她的一種人生選擇,一種無底線的選擇。
在陶俊書的認知里,一切都是命運的捉弄,她用嘲諷和刻薄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看到郝冬梅提前下工準備出門,就認為這是因為郝冬梅當上了領導所以可以提前走。
而郝冬梅的一句話說得很清楚,權利是自己爭取來的。的確,郝冬梅當領導,被推薦上大學,那是她工作積極,踏實能干,被人稱為鐵姑娘。而陶俊書把這一切歸于自己沒辦法這樣拼,因為她要保護自己的雙手,她是為彈鋼琴而生。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讓她在回城這件事情上,認為任何代價都可以付出。這種無底線的付出,恰恰說明這是一種欲望的滿足,也可以說自己被彈鋼琴這件事情操縱了,成了一個提線木偶。
彈鋼琴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有這樣的理想也無可厚非,但是任何美好的事情一旦成為讓人失去底線的東西,就成了欲望,欲望本就是魔瓶里釋放出來的魔鬼。陶俊書是否開啟了潘多拉魔盒,根據劇情目前還不能下定論,因為這件事情到底會在她的內心世界留下多少痛,還不知道。
把自己的尊嚴用來交換和被踐踏,并且抱著自我憐憫式的悲壯情懷,大多需要時間去檢驗痛苦的程度,或許會在未來一個時刻成為悲劇的開始,或許會一輩子成為內心的隱痛。
一切都不得而知。
迷失源于自己的想法
我們不去評判陶俊書的這種選擇是對還是錯,人生的選擇本就沒什么對錯,有的就是前面所說的帶給自己的痛苦和開心到底有多少,對自己的未來生活有多大的影響。
這里想聊的一點,就是陶俊書的這種執念到底是為了理想的堅持還是一種情緒的錯覺。
如果沒有對彈鋼琴的執念,她就不會急于回城,做出這樣的選擇。這當中存在一個生活態度問題。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創始人阿爾伯特·埃利斯面對采訪的時候,談到對生活的態度,他這樣說,生活本身并沒有意義,而是我們給了它們意義。我們賦予生活意義的方法是,決定什么是我們喜歡的,什么是我們不喜歡的,什么是我們特殊的目標和目的,從而為我們自己選擇了意義。
與其說陶俊書的命運多舛,不如說這是她給自己設計好的路,她的想法讓自己一步一步選擇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在這條路上,她的變數,或者說幸運就是郝冬梅的幫助,讓出了上學的名額。
對于陶俊書來說,她認為郝冬梅讓出上大學名額,多一半是想讓她做證,幫助周秉義完成正義之舉,也是幫助了那個比她更慘的姑娘。其實,我更愿意相信郝冬梅是感動于她對于彈鋼琴的熱愛和才華。
郝冬梅知道,上大學的機會不多,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陶俊書更需要這個機會,否則她無法脫困,而郝冬梅還有周秉義,她至少在這里還能工作和生活下去。
你看,對待那些外物的態度其實都在自己一念之間而已。
左右我們情緒的三個陷阱
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執念,就像陶俊書一樣,我們是該有所堅持還是放手釋懷,這取決于你的態度是否被這些東西牽著鼻子走。
在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里提到有三種思維方式是病態的,也就是可以左右一個人情緒認知的。這三種思維方式分別是:災難性思維方式、絕對論思維方式以及合理化思維方式。
先說災難性思維方式,就是當一個糟糕的事情發生或者還沒有發生,先在頭腦中產生擔心,繼而成為一種恐懼,最后總結成為災難性的結局。最常見的話就是:萬一我拒絕了她,她會不會和我斷交;萬一我做不好,老板會不會立刻讓我走人;萬一他不喜歡我了,我怎么活下去。諸如此類的話,就是把一個很小的事情不斷放大,最后成為讓自己產生恐懼的災難性結局。
接下里就是這個絕對論思維方式,陶俊書認為自己只能彈鋼琴,并且這雙手必須彈鋼琴,這就是絕對論的思維方式。我必須,我應該,我只能,我不得不等等這些詞,都是絕對論的思維方式,當這些詞出現在你的思考當中,你得有所警惕,是不是開啟了絕對化思維。
絕對化思維的結果就是讓你的人生總是無路可走,無可選擇。
最后要說的是合理化思維,這種思維是一種弱反應,因為弱所以經常不被覺察。那些所謂的毒雞湯,之所以毒,是因為大多屬于合理化思維,讓人把不合理的事情、態度強迫自己接受并且給自己一個合理化的借口消化掉。
判斷是不是合理化思維,就是看你是不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身心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否認或者安慰自己。
命運的確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也會有那種讓你無法選擇的時刻,但是無論在何時何地,有一點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牢牢把握的,那就是你的認知世界,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是成為把握命運的人,還是成為命運操縱的提線木偶?
(圖片均來源于電視劇《人世間》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