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大樓圍成的小院內(nèi),東南西南角各有一處小竹園。平常留意觀察的話,今年又冒出了許多新枝,不大的竹壇已經(jīng)顯得非常擁擠。寫文章需要靈感和情緒,讀詩其實也一樣,不同的心情和處境,讀相同的詩,也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在北方這座安靜的海邊小城生活,能夠看到竹子機會很少。剛剛打開手機看了看,前天的一篇隨筆,頭條的展現(xiàn)(推送)量已經(jīng)突破100萬(121.7),雖然閱讀量僅2688,說明大家深有感觸,所以內(nèi)心倍感欣慰,于是有了這篇路過竹壇駐足片刻的隨筆。
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年年長春筍,只是淚痕多。據(jù)記載,竹子的種植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遠在殷商時代,人們就削竹為簡,書墨記事,是書籍的前身。漢代蔡邕用竹制成笛子,吹出悠揚悅耳清亮圓潤的樂聲,后來人們又用竹子制成了二胡、京胡等樂器,在我國獨特的民族器樂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竹子已經(jīng)被制作成各色各樣的物件,比如:筷子、書簽、涼席、竹籃、躺椅……。江南人的生活可以說與竹子息息相關(guān),日常用品常見竹子的影子,篩子、竹籃、竹筒等等。
古代人同樣非常喜愛竹子,據(jù)說每年還定有“竹醉日”。宋代《岳陽風(fēng)土記》上載:“五月十三日謂之龍生日,可種竹,《齊民要術(shù)》中所謂竹醉日也。”陸放翁賦詩云:“曾求竹醉日,更問柳眠時。”魏晉時期,阮籍、嵇康、山濤、何秀、劉伶等七位名士常喜一起嘯聚竹林,他們在竹林里或坐或臥,放浪形骸,撫琴歌詠,談古論今,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被時人稱為“竹林七賢”,傳為佳話。
我國有“竹子王國”之稱。蘇東坡:“寧可食而無肉,不可居而無竹。”終于明白記憶中,為何巷后、屋脊等地方,好多人家的正屋后有成片的竹林。兒時,還常常偷偷扒開柵欄,砍一根竹子當作魚竿。每到端午節(jié)前,玩伴們都會約好去竹園里撿拾竹筍成竹后掉落的葉子,回去洗干凈后,撕成條再打結(jié)拼接起來,以備包粽子時捆扎用。那時候,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物資極度匱乏,家家戶戶包粽子捆扎用的都是竹葉。偶爾也有用稻草、麻繩、麻皮繩之類的。不少人家至今仍然保留了使用竹葉的習(xí)慣,大概這也是一種流傳的鄉(xiāng)土文化。
不少文人雅士賦詩詠吟,謳歌竹子的虛懷勁節(jié)剛直挺拔,寫下了諸多優(yōu)美動人、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尤其是詩人杜甫,對竹子可謂是情有獨鐘,一生中寫了許多贊美竹子的詩歌,其中最負盛名的一首詠竹詩云:“華軒靄靄他年到,綿竹亭亭出縣高,江上舍前無此物,辛分蒼翠拂波濤。”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曾賦詩吟竹:“解籜新篁不自持,嬋娟已有歲寒姿,要看凜凜霜前意,須待秋風(fēng)粉落時。”此外,還有白居易的《養(yǎng)竹記》都是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文學(xué)詩篇。
同時,不少才子才俊,借吟誦竹子為名,抒發(fā)內(nèi)心的抱負、感嘆或不得志。如清代被人們稱為“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在自己畫的一張墨竹圖上題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guān)情。”短短四句詩,把自己“一肩明月,兩袖清風(fēng)”剛直不阿的七品芝麻官,憂國憂民的赤誠躍然紙上。王安石也曾吟竹來暗喻自已推行變革仕途上的坎坷命運:“一徑森然四座涼,殘陰余韻去何長,人憐直節(jié)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zhèn)悓W(xué)鳳凰。”
自古以來,竹、松、梅被譽為“歲寒三友”。竹子渾身是寶,生來就有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全身皆可用。它們既美化了環(huán)境,讓人觸目青翠,亮了視野,美了心境,滋養(yǎng)著身體,奉獻著一切,傾盡所有,傾盡所能。它們不懼風(fēng)吹、雨打、嚴寒、酷暑。而是一往直前,向上拔高,直至長成翠竹,屹立挺拔,傲視蒼穹。“胸有成竹”,它們生動的外表,美化的形象,青翠的顏色,自強的品格,歷來為詩人題詠,畫家描摹,工匠雕刻,伴著一個個季節(jié)的輪換,不斷前行。李白詩云:“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yīng)好,不學(xué)浦柳凋,貞心常自保。
空竹無心,能納百川。這應(yīng)該就是竹子特有的精神,竹子可以讓人做成樂器;又可以讓人做成家居用品,當我們在盡情享受竹子給生活帶來的樂趣,傾聽著曼妙竹音,任憑吹竹彈絲的音韻調(diào)節(jié)心境,心情逐漸舒緩時,又有誰不能為竹子的品格稱好稱快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經(jīng)過連日的陰雨天氣后,終于迎來陽光明媚的日子。院內(nèi)一角的小竹園,竹葉清新欲滴,竹枝隨風(fēng)搖擺,竹竿相互依偎,微風(fēng)吹過,頻頻點頭,沙沙作響,奏起了這個初夏最美的樂章。
2021.5.17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