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場演出票在首演前一周全部售罄,上海歌劇院原創舞劇《永和九年》未演先熱,備受關注。
作為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參演劇目,11月10日-12日,《永和九年》亮相上海大劇院,首揭面紗。
作為國內首部全景式展現書法作品的舞劇,《永和九年》從敘述、編舞到舞臺設計,皆緊扣中華文化瑰寶《蘭亭集序》,再現“天下第一行書”的魅力。
《永和九年》劇照。本文圖片由上海歌劇院提供。
三個人物串起文化賡續
《永和九年》兼顧抒情與敘事,將詩化的意境與戲劇情節的推進有機結合。導演、編舞王亞彬介紹,上半場以抒情手法生動再現《蘭亭集序》的創作過程,下半場則用更具戲劇張力的手法講述《蘭亭集序》傳揚于后世的故事。
三個身處不同時代的人物,串起一條“創造-傳播-繼承”的脈絡,也串起了延綿不絕的文化賡續:王羲之是《蘭亭集序》的源起,是中華文化瑰寶的創造者;李世民作為王氏書法的推崇者,是中華文化歷代傳播者的縮影;穿越于不同時空的青年賡,代表著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的繼承者。
《永和九年》劇照
舞劇一開場便將觀眾帶入永和九年會稽山陰的蘭亭,一群衣袂飄飄的文人雅士如從畫中走來。宋雨扮演的王羲之,以一襲白衣登場,氣韻不凡。
“其他舞劇,我會借鑒、觀察別人對一個人物的理解。但王羲之沒有參考對象,我主要是從《蘭亭集序》與他深交,從他的文字里,感悟他的廣闊胸襟和對人生的感觸?!睘榱私咏宋铮斡旰茉缇烷_始習練書法,入了書法之門后,才知道王羲之的字為何與眾不同。同時,他還特意留了七八個月的長發,梳成高髻,在造型上去靠近人物。
王羲之作為全劇最重的角色,上半場沒有離開過舞臺。劇中的他有兩套扮相,一套白衣,一套紅衣,代表不同心境。
白衣的王羲之風度翩翩,在茂林修竹、曲水流觴之中,引領觀眾感受蘭亭雅集之趣。紅衣則出現在王羲之揮毫書寫《蘭亭集序》的高光時刻,大甩水袖的黑衣女舞者,就像王羲之筆下不斷冒出來的文字。這樣一段戲劇張力極強的高潮戲,宋雨演起來很過癮。
《永和九年》劇照
書法是紙上的舞蹈,劇中許多舞段的靈感來自書法。比如,王羲之與衛夫人習字的情景,王羲之鉆研“永字八法”的頓悟,都在舞姿中展現,盡展書法之氣韻,舞蹈性極強。
王羲之生性愛鵝,喜歡揣摩鵝的姿態,研究鵝的神韻,并體現在書法運筆中。《蘭亭集序》里21個“之”字的寫法,據說就是根據鵝的姿態演化而來的。譚一梅飾演的鵝,與宋雨唯美共舞,將王羲之從鵝之姿態吸取書法靈感的典故,生動再現。
群舞也有精彩表現,尤其是身兼多職的女舞者們。從流水、枯藤、綠竹,到白鵝、仙鶴,再到跳胡旋舞的舞女,女舞者們扮演著不同“意向性”角色,以六套扮相次第現身。因為隨時要切換身份,她們的搶妝遭遇了挑戰,在后臺儼然是“特種兵”式換裝。
如今當紅的國風題材舞劇,往往都有出圈的網紅段落,宋雨自信,“《永和九年》有好幾段舞蹈可以拿得出手?!?/p>
《永和九年》劇照
貫穿全劇的古琴是亮點
由舞美設計沈力、燈光設計任冬生、多媒體設計胡天驥組成的黃金三人組,為《永和九年》打造出一個擁有魏晉之風的浪漫舞臺。
數塊幕屏在推移、旋轉、組合、分離之間,配合變幻多姿的多媒體,構建出多變的戲劇時空,時而是竹林幽幽、流水潺潺的蘭亭,時而是《蘭亭集序》的大幅卷軸,時而又幻化成威嚴肅穆的皇宮大殿。
《蘭亭集序》的歷代摹本,也是其千古流傳的重要載體。全劇多次以不同方式呈現馮承素“神龍本”,此外,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薛紹彭、米芾、趙孟頫、董其昌、唐寅、祝明允、文征明等流傳于世的歷代摹本,也都經由多媒體投射于舞臺。
服裝設計吳蕾和人物造型設計賈雷讓舞者們以身舞“墨”,以袖代“筆”。月白、天青、蒼綠、黛藍、絳紫、妃紅……色彩斑斕的顏色,勾勒出魏晉風雅。
《永和九年》劇照
從《瑯琊榜2》《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熱播影視劇,到風靡全國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作曲家呂亮參與寫過多部爆款作品,手里握著爆款密碼。
“音樂性上一定要抓住那個時代的感覺。”創作期間,呂亮以魏晉時期最著名的古琴曲《廣陵散》為方向,反復聆聽,去尋找規律,并汲取規律,再結合現代配器來寫作。
劇中音樂既古又今,民族樂器和交響樂隊交融?!拔簳x時期,古琴是主奏樂器,所以古琴貫穿全劇。在展現王羲之、李世民的人物線時,我又用到了簫和二胡?!惫徘偈且魳芬淮罅咙c,打破常規的演奏方式,既古樸,又現代,但又未脫離根本,“第一篇章的古琴整整錄制了一周,演奏家錄一段,消化一段,難度很大?!?/p>
“《只此青綠》唯美、詩意,《永和九年》更有戲劇張力,二者雖然都是國風路線,但音樂的聽感、質感和張力完全不同?!眲撟鲿r的呂亮盡可能跳出原有的思維和習慣,為什么國風題材舞劇備受年輕人喜愛?“因為這是我們的文化,這是我們的根?!?/p>
《永和九年》劇照
“透過《蘭亭集序》,大家可以看到王羲之的經歷,看到他的世界觀、人生觀。”王亞彬本人也是書法愛好者,花了很長時間打“腹稿”,“前期的準備工作很充分、很理性,現場也會有靈感的迸發?!睔v時數月打磨,《永和九年》終于問世。
“我希望《永和九年》可以面向更廣闊的觀眾,不僅是對書法感興趣的觀眾,也有年輕一代的觀眾,對傳統文化進行一次再學習。”王亞彬強調,創作手段一定要新,但不能脫離傳統,而是要從傳統中溯源后再創新,“現代觀眾尤其是上海觀眾都有很高的審美,我相信,《永和九年》一定會遇到喜歡它的觀眾?!?/p>
下一篇
二胡教學歌曲紅塵,二胡獨奏紅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