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在近現(xiàn)代漢語中泛指中國諸多民族民間筒形弓弦拉奏樂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的介紹:
“凡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墜胡、粵胡、馬骨胡、二弦等,均可稱為胡琴。”
至20世紀末,學(xué)界逐漸認同胡琴以音箱形狀為分類標準,大致可分為梨形火不思式和筒形奚琴式。
起源與歷史
關(guān)于胡琴的起源,學(xué)界大致有三種論說:
一是西來說,即胡琴源于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等游牧民族,后經(jīng)西域諸少數(shù)逐漸傳入中原地區(qū);二是東胡說,認為胡琴源于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樂,后隨東胡入主中原而漢化成為現(xiàn)在的胡琴;三是本土說,即胡琴的前身為唐代的奚琴。
本土說也存在兩種爭議,即胡琴起源于中國的彈弦樂器弦鼗一說,和起源于中國的擊弦樂器筑一說。但是對于胡琴源于唐代出現(xiàn)的奚琴(又有“嵇琴”一說),國內(nèi)學(xué)者多持贊同觀點,異議不大。由此胡琴的雛形階段為唐代,成型于宋元,定型于明清,其在歷史中的流變脈絡(luò)為:
從周代時的鼗,到秦代時為弦鼗,到唐代時為奚琴,到宋元時期為帶馬尾弓的嵇琴,到了明清時期定型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胡琴。
古代胡琴類拉弦樂器在奏法上由彈、拉兩種形態(tài)并存向單純拉奏發(fā)展;在弓制上,竹制弓逐漸被馬尾弓取代;在共鳴箱上,胡琴的半瓶榼狀逐漸消失,只是在少數(shù)民族中流行,而圓筒狀的共鳴箱成為主導(dǎo)形制。
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流傳衍變,派生發(fā)展,胡琴類型多彩多樣,在我們民族樂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xiàn)今的胡琴家族主要有:二胡、中胡、京胡、高胡、京二胡、墜胡、軟弓京胡、四胡等皮膜制胡琴,板胡等板面制胡琴。除了用于獨奏外,還經(jīng)常用于民間器樂合奏和戲曲音樂伴奏。
閔惠芬,被譽為“二胡女皇”
胡琴家族介紹
“胡琴家族”是指我國的胡琴類弓弦樂器,在歷史的流傳過程中,因與各地方音樂融合,胡琴逐漸地方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色、形制與音樂表現(xiàn)力,成為中國各族民間樂器中居于重要地位的龐大樂器族系,所涵蓋不同形制的胡琴多達百余種。
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種:
高胡
高胡為高音二胡的簡稱,因為起初用于粵劇音樂與廣東音樂的主奏,所以也叫“粵胡”,是廣東音樂家呂文成于上個世紀20年代,在二胡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制而來的。
高胡在形制上,琴筒比二胡略小,琴桿略短,高胡在音高上比二胡高四度或五度。高胡擅于演奏抒情甜美,旋律活潑華麗的曲調(diào)。由于高胡主要應(yīng)用于廣東音樂與粵劇的伴奏中,所以眾多的廣東音樂家和粵劇音樂家都對高胡藝術(shù)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高胡
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廣東音樂家呂文成(1898-1981),廣東中山人,他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將二胡的外弦由絲弦改為鋼弦,將琴筒縮小,琴桿縮短,由此定弦提高了四度或五度成了高胡。它還將高胡作為廣東音樂的主奏樂器,提高了高胡的地位與演奏藝術(shù)。呂文成創(chuàng)作了一百多首廣東音樂,代表作為:《平湖秋月》、《步步高》、《漁歌唱晚》、《銀河會》等。
一代粵樂大師,呂文成
中胡
中胡是中音二胡的簡稱,在民族樂隊中屬二胡族中的中音樂器,在二胡的基礎(chǔ)上改制而成。
在形制上,中胡琴筒較二胡大,琴桿比二胡稍長,琴弦比二胡粗,音色較渾厚,常擔(dān)負中音聲部的演奏,亦可獨奏或參加重奏。中胡有龍頭中胡和彎脖中胡兩種。琴筒多為圓形,長15厘米,前口外徑10.5厘米。也有前口是八方形,后口是圓形的,還有擴音筒中胡。琴桿長83厘米以上,琴弓長75厘米。
在民族樂隊中,中胡可與筒形相同的高胡、二胡一起使用。近年來中胡制成擴音筒中胡,放長了琴筒,并將琴筒的后口制成喇叭形,才使中胡成為一件獨奏樂器。中胡代表性的獨奏樂曲有《草原上》、《蘇武》等。
中胡
板胡
板胡又稱“梆胡”、“大弦”、“椰子胡”。它是隨著明末清初地方戲曲的興起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胡琴類樂器,主要為北方梆子戲曲作伴奏和民間音樂合奏用。
在形制上,板胡琴筒比二胡短,呈扁圓筒狀,多用椰子殼制成,蒙桐木薄板于琴面,故又稱“椰子胡”。琴弓比二胡長、粗,馬尾也較多。板胡分為高音、中音、次中音三種,在上個世紀70年代,各板胡藝術(shù)家們在中音板胡的基礎(chǔ)上,改制出了雙千斤板胡,三千斤板胡等,擴大了板胡的音域,豐富了板胡的表現(xiàn)力,現(xiàn)今常用板胡音域為兩個八度又一個四度。
著名的板胡演奏家有劉明源(1931-1996),演奏的代表曲目有《大姑娘美》、《秦腔牌子曲》、《大起板》等。張長城(1933-),演奏的代表曲目有《紅軍哥哥回來了》、《秀英》等。上世紀80年代后,板胡出現(xiàn)了大型樂隊協(xié)奏的形式,比較著名的有李恒創(chuàng)作的《秦川行》、《易水行》、《敘事曲》等。
板胡
京胡
京胡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京劇胡琴的簡稱,是隨著京劇的形成發(fā)展而流行起來的。
京胡在形制上與二胡相近,但是制作材料不同,京胡的琴筒、琴桿、琴弓都是用竹為材料制成;琴筒比二胡略小,上面蒙蛇皮,琴桿比二胡短些。京胡的品種通常以制作時使用竹的種類來區(qū)分,如有紫竹京胡、白竹京胡、羅漢竹京胡、鳳眼竹京胡等。京胡的音域為一個半八度,而京胡的定弦則因京劇唱腔的不同而不同。
歷史上著名的京胡演奏家有梅雨田(1869-1914)、楊寶忠(1899-1967)、張素英(1947-2003)等。除了作為京劇的伴奏外,現(xiàn)今流行的京胡獨奏曲主要有《萬年歡》、《躍龍門》、《夜深沉》等。
墜胡
墜胡源于清末時為流傳于河南的“鶯歌柳”、“三弦鉸子書”等說唱音樂的伴奏樂器的小三弦。經(jīng)民間藝人長期的演奏實踐,仿效胡琴在小三弦的外弦與中弦之間搭上馬尾弓,保留里弦作為共鳴弦,作為拉弦樂器使用,被當(dāng)時人們稱為“拉三弦”。
后來由于說唱音樂隨著女演員的加入音色有了改變,為了適應(yīng)說唱音樂墜子書的發(fā)展,將“拉三弦”的蟒皮面改為桐木面,并去掉里弦,逐漸形成了今日所見到的墜琴。
墜琴使用江葦竹制作的馬尾弓拉奏,其琴桿、琴頭、弦軸和指板仍保留著小三弦的形制,琴筒呈圓筒形,長8厘米,直徑11厘米。音色純凈、柔美,適合表現(xiàn)優(yōu)雅抒情的曲調(diào)。現(xiàn)今所用的三弦胡琴,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經(jīng)上海音樂學(xué)院研制成功。
墜胡
革胡
革胡為低音拉弦樂器,音量較大、音域較寬。為上世紀50年代上海音樂學(xué)院楊雨森(1926-1987)在二胡的基礎(chǔ)上吸取其他拉弦樂器的特點創(chuàng)制而成。之后經(jīng)過不斷的改造,如今已成為具有豐富表現(xiàn)力的低音拉弦樂器。
革胡有四根琴弦,設(shè)有指板,琴筒橫置,琴桿插入琴筒一側(cè)。琴筒木制蒙以蟒皮或馬皮、羊皮,特殊的是蒙皮方法與定音鼓相同,可以調(diào)節(jié)松緊度。弓與大提琴弓相同,于弦外拉奏,加上指板,不光便于運弓,還可以撥弦彈奏。在民族樂隊中,他還能代替中胡、二胡,可用于獨奏、重奏、合奏或伴奏等各種演奏形式。革胡音響低沉,圓潤雄厚,音域?qū)拸V。
四弦革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