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走西口二胡獨奏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走西口二胡獨奏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男聲版原唱完整版:毛俊麗
詞:冷恒
曲:趙立智
歌詞:西口情,走西口的眼淚,流不盡祖輩的柔情,黃土坡駝鈴傳來的時候,口外的哥哥,牽掛著故鄉的親親,西口情,大黃風吹來流浪的沙蓬,吹斷了歸途
吹不斷大榆樹的根,伴莜面的苦菜,養育了倔強的個性,蒲公英落地生根的時候,黃河的血脈,澆灌出金色的收成,山丹花映紅神舟的家園,飛天的夢啊,回到了北方的懷中
歌曲《走西口》原唱是女歌手朱逢博演唱,不存在男歌手原唱的說法,后來所有男歌手演唱都被稱之為翻唱,阿寶在2006年翻唱這首歌,收錄在《想親親想在心眼眼上》這部專輯上。男高音歌唱家喬建軍等都唱過這首歌,其次就是各大綜藝節目很多男女歌手都曾翻唱過,這首歌是無數音樂人重新改編創作的重要題材,許多二胡版、鋼琴版還有手風琴版的《走西口》都非常動聽,它們煥發新姿,卻保持了原曲的味道。
文字“二人臺”是起源于河曲,流傳于晉北、內蒙西部、陜西北部、河北張家口等地的地方小戲。它在表演程式上屬于“兩小”戲。角色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兩人,表演生動活潑,唱腔灑脫奔放,委婉流暢,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二人臺最初是在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明朝末期,逢年過節,一些鬧紅火的人聚在一起,在屋內、院落、村頭、廣場進行地攤演唱,都是河曲民歌的小曲小調,這種娛樂活動俗稱“打坐腔”。到了清咸豐初年,這種“打坐腔”吸收了姊妹藝術中的秧歌、高蹺、旱船、道情等藝術營養,發展為具有一些舞蹈動作,由旦丑兩角色一進一退走場表演。逢年過節觀看的人圍攏在火龍(旺火)四周,演員和樂隊在場內表演,當地人叫“轉火龍”。到了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至1864年),由于河曲廣大勞苦百姓因生活所迫“走西口”,把這種藝術形式帶到口外,吸收融化內蒙民歌的音樂語言及戲劇化妝等特長,使之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具有戲曲雛形的地方小戲。
繁峙秧歌又叫奮地揚歌、大秧歌。具有山西獨特的秧歌風格。1956年正式成立劇團,傳統劇目有18個。其中頗有名氣的有《安國》、《九件衣》、《回龍傳》、《花廳會》、《進瓜》等等。文武場中有代表的樂器有:大胡,二胡,三玄,橫笛。武場:與北路梆子一樣。格調有北路梆子的一點味,但又不像北路梆子那樣高亢激昂。曲牌流暢委婉,其中表現這種格調主要是胡琴和橫笛。其中的美,妙不可言。
繁代道情,她是流行與繁峙和代縣的劇種。其格調特點是:“哎來哈”用的特多。文武二場樂器比秧歌多了武場的榆鼓。代表劇目:《送米》,《打佛堂》,《八褂》。其中八褂講的是周公與道姑桃花的神話傳說。
神池道情,素有“七彎八轉”之稱。流行與晉西北和雁北地區一帶,甚至還傳到了內蒙。該調是盛行于唐宋元,現在該調保持著原來的格調。唱腔保持原來戲曲韻味,還吸收了當地民歌的元素。伴奏樂隊也分為文武二場。其中具有代表的樂器有笛子,胡琴,四胡,笙,大提琴等。武場有:板大鼓,大叉。
忻州傳統劇種就是北路梆子,它唱腔高亢耐人尋味,深的人們的喜愛。這個劇種己深深扎根在忻州和雁北地區多個縣市的鄉村里,受到廣大的人民歡迎。在忻州一聽說是唱北路梆子男女老少齊來觀看,掌聲不斷。這就是這個地方劇種特別之處,這也充分說明了它受人們對它的愛待程度。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走西口二胡獨奏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走西口二胡獨奏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