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笛子三年簫,一把二胡拉斷腰,胡琴的悠揚,綿柔,歡快,悲傷等音調,獨特的潤味,總是讓聽者忘返,學者云集,盡管很大一部分人學不好胡琴,但熱情也不會減少。
這個世界不缺少胡琴,并且大部分都是高品質的好胡琴,更不缺少名貴胡琴。但這個世界缺少一只好琴碼,缺少能經過科學驗證設計形體合格的二胡琴碼。
胡琴的玩家只注重琴的形體美,音質美,廠商只注重商業利潤,大家都忽視琴碼這個傳播音效的介體的力學效率,玩家總想著能用普通胡琴玩出優美的音樂效果,總想著更換一只高檔琴碼來提高音質音量,但總是事與愿違,買到的琴碼不論是什么高檔材質,其形總是固定的一個大園盤,上面一個大梯形,穩定性沒得說,但對傳音效果總是事與愿違,沒有人想到,二胡的琴碼不是材質的高低,而是設計上的形體錯誤。
當代的二胡琴碼缺少的是力學支持,及聲波傳導力學認知,想當然的美化琴碼的外形,而忽視琴碼的力學結構。
琴弦的直徑可算出接觸點約0,4一0,8平方毫米,琴碼底面積約140多平方毫米,這樣的形狀,底面要得到1克的壓強,琴弦的接觸點壓強約需560一600克壓力,有些不可思議吧?事實上琴碼的壓強比就是1比600。為了使琴碼很好的貼合琴皮,只能不斷的緊琴弦,而琴弦拉力過緊,推拉弓時,弦的振動振幅就減小了,頻率增大了,所發出的音就高了,對一根很細的鋼弦來說,它需要一定的松緊度來發出波長較長頻率較小的低音波,而不是尖銳的高頻波。琴皮有厚比l有薄,不同厚度的琴皮對音波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所以,傳統的琴碼形體所傳送的音波不能滿足琴皮的需求,就造成低檔二胡難以發出高音波,在使用中,三把位的音就幾忽是啞巴了。
琴碼的好壞在于傳送音波的效率,制作琴碼應根據力學的最大值來優化形體,不能想當然的認為哪種材質好,哪種材質差,如下圖的形體不論你用什么材料制作,它都不會改變一把中低檔琴的音質。
琴碼的音波傳輸,與壓力同種規則,壓力的高效傳輸是力與作用力的垂直傳輸,它的高效在于傳輸距離短,力的損耗小,這種理論在現有的琴碼大底面上對比是極不和諧的。一方面音波垂直傳播給琴皮振動波,而垂直作用面以外的大面積底座又壓制琴皮的振動,使琴皮發不出音,或在調音時發出難聽的狼音,為避免狼音又使用大塊的濾音墊來壓制狼音,往往在調音前琴音很響亮,調好音后琴音就弱了很多,理想的低音低不了,高音高不去,這就是現實琴碼的矛盾和形體的錯誤之處。
傳統琴碼的體形,好比婚禮中新娘的拖地裙,美但不實用,還讓新娘的腳移動很不方便。琴碼的音波傳播應該比我們理想的要復雜,聲波在通過琴碼時波力可能會分成兩股,一部分通過琴弦傳到盡頭,另一部分被作用到琴碼傳送到琴皮,理論上,琴碼的接觸面越大,壓強就越小,貼合率就越小,聲波的損耗就越大,琴聲就會有狼音或雜音,所以,琴碼與琴皮的接觸面越小,貼合度就很高,聲音效果會更好。這就好比一個碗,平底碗很少見吧,有底圈的碗,不光是拿著穩,放著也很穩,所以有底圈的碗在形體上的優勢強于平底碗。
以上的理論是否正確呢?作者試著把現有的大底座琴碼作優化處理,讓T形體的琴碼變成垂直的弧面體,優化底座接觸面積,讓實際接觸面變成原來的十分之一,壓強比約1比6,擴大接觸范圍,把底部的面接觸變成線接觸,輕微的琴弦拉緊力度就能使使琴皮獲得足夠的壓強,發出理想的音質,并且狼音消失了,再不需要濾音墊這個多余的物件,低檔的二胡再不低檔。條件限制,沒有在高檔琴上試用。
聲明,本文僅個人對二胡琴碼的技術探討,無意貶低任何廠家商家所制作的琴碼,作者設計制作的新概念琴碼暫不公布形體和數據,以免引起商家的誤會。作者僅普通玩家,不服務與任何商家,有興趣的琴友可關注收藏本文,在適當的時候,作者會在平臺發布琴碼的數據及設計圖,以免錯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