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雜技演員因為患精神疾病從24歲住院至今30年,他依舊愛唱愛跳有夢想;患者周智玲用整個青春陪伴了醫(yī)院34年,比很多醫(yī)護人員對醫(yī)院還要了解;一位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患病但還是積極康復重回學校,渴望學校和社會的接納……
大型深度醫(yī)療紀錄片《人間世》已經播出第六集《籠中鳥》,不少觀眾觀看后驚呼:這簡直顛覆了我對精神病人的認識。
2月14日下午,《人間世·籠中鳥》線下活動在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閔行院區(qū)舉行,醫(yī)護人員和《人間世》攝制組在現場講述了自己的心聲。
《籠中鳥》這一集的故事就發(fā)生在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的病房內,記錄著患者在面對精神疾病的困擾,面對社會偏見的巨大壓力時,如何與自己、與疾病、與外界相處和解的故事。
“從前我在外面沒有談過戀愛,但是在精神病院里,我卻談了三個男朋友……”在《籠中鳥》這一集中,待人友善的周智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智玲18歲第一次住院,今年62歲,最后一次住院至今已有34年。
“我們很相愛,但‘我愛你’三個字,誰也不好意思先開口。正巧我在一本愛情小說里看到這樣一句話‘你要是愛,就大膽地去愛’。我于是買了一塊男式手帕,用紅線繡了‘友誼’兩字,還寫了一張紙條,就算是寫給王斯興的第一份情書。”她在日記里寫道。
精神病院里的戀愛沒有浪漫的動作,能坐在一起手握著手已是感動,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精神病患者在回歸社會的途中,病恥感和消除歧視是最需要跨越的一道坎。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院長徐一峰表示:“印象比較深的,里面講到很多患者回不去。我相信通過紀錄片的播出,一定會喚起大家對精神病患者的關注,相關方面的權益保障也會越來越完善。”
本集導演沈茵介紹說,經過兩百多天的拍攝,她了解到原來精神衛(wèi)生中心和其他醫(yī)院沒有太大的差異,但是患者們卻像“籠中鳥”,向往藍天,卻無法展翅飛翔。
她希望通過紀錄片讓公眾正視疾病,消除歧視,使精神障礙患者和其他疾病一樣得到大家的關愛幫助,讓大量實際上能夠回歸社會的患者,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
“這簡直顛覆了我對精神病人的認識”、“他還會拉小提琴,太聰明了”……
在《籠中鳥》中,周錫申面對鏡頭擺了擺頭,“不拉了,大概五年沒有動過了”。當家人帶來了他許久未動的小提琴,他依然拒絕拉琴。
但之后,卻一個人坐在休息室里調試起了小提琴。有網友說,這是他見過最讓人動容的“真香警告”。
《籠中鳥》講述的故事給觀眾帶來了感動,也讓很多人重新認識了精神病患者。
“他每天活著,我就開心。”在活動現場,劇中患者的家屬分享了作為家人是如何陪伴患者一起對抗精神疾病以及在遭受到外界偏見時的感受,同時也向外界說出了他們心里的話:他們需要關愛,請接納康復的患者回歸社會。
隨著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心理失衡、情感障礙、神經衰弱等各種心理問題已逐漸成為“社會病”。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副院長王振介紹說,精神分裂癥、抑郁癥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逐年增多,而我們通過努力,不斷創(chuàng)新、嘗試新技術,改變精神類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我們既希望把一些疑難的、復雜的精神疾病患者治好,也想做好普通大眾心理健康的守護人。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患者詩朗誦
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鄭瞻培教授表示,精神障礙患者正在一步步以最真實的形象走到公眾面前,從收容防治到人性化的關愛,大家都在一起努力把精神障礙的患者還原成社會人,給患者力量和信心,這是消除大眾對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患者歧視的里程碑。
在片中,患者肖云生長期住院,家屬很少探望,家已經成了遙不可及的地方;可愛的女孩用自己手中的畫筆,面會出眾生相;精神科王文哲醫(yī)生一直在鼓勵年輕的患者繼續(xù)完成學業(yè),呼吁學校及普通公眾不要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人間世》正在用最真實的視角烘托精神衛(wèi)生的人文理念。
正因為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大眾也變得更加寬容,今時今日,精神疾病患者愿意走到鏡頭前訴說自己的故事,而我們也會慢慢淘汰陳舊的觀念,為他們鼓勵吶喊。
上一篇
入殮師小提琴譜,入殮師小提琴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