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德國戀歌和戀詩歌手
查理大帝的大一統的法蘭克王國曇花一現之后,在9世紀分裂成大致相當于今天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西、中和東三個法蘭克王國。其中說德語的那片土地長期以來林立著各種公國、侯國和自由市,而加冕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奧托一世也沒能恢復古代的光榮與統一。在12和13世紀霍亨斯陶芬家族統治期間,盡管帝國向東擴張,這個家族也只能通過政治手段和聯姻取得王位和帝位,由于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德意志仍然由許多相互勾心斗角的小國組成。
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用中古高地德語寫作的著名史詩和傳奇作品,對音樂史也影響甚遠,例如《尼伯龍人之歌》、《帕西法爾》和《特里斯坦》,都成為了后世瓦格納著名歌劇的源頭。
和稍早時期的法國南方和北方吟唱詩人的“典雅愛情”(courtlylove)傳統類似,德國地區也發展出了本地語的獨特詩歌——戀歌(minnesang),它的創作者和演唱者叫做“戀詩歌手”(minnesinger)。
戀歌肇始于12世紀晚期,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紅胡子”腓特烈一世(1152-1190年在位)同勃艮第的比阿特麗斯結婚,也把法國“典雅愛情”傳統帶到了德意志宮廷和城市中。德語戀歌的類型也和法國吟唱詩人歌曲類似,有描寫偷情戀人清晨離別的晨歌(tagelied)、悲嘆負心漢離去的怨婦歌(frauenstrophe)和戀愛中男女爭吵的對歌(wechsel)。世俗德語歌曲還有舞蹈歌(tanzlied)和十字軍歌(kreuzlied)等。
戀詩歌手的第一個活動時期是約1180年到1220年,主要代表人物是沃格爾韋德的瓦爾特(WalthervonderVogelweide),相比其他出身于貴族的戀詩歌手,他出身較低,游走于多個宮廷之間,他的著名的《巴勒斯坦之歌》是極少數還保存原創完整曲調的中世紀世俗德語詩作之一。第二個主要時期是約1220年到1300年,最知名的戀詩歌手是羅恩塔爾的奈德哈特(NeidhartvonReuental),他是地位不高的騎士,喜歡創作描寫自然的夏歌和冬歌。第二位名家就是被瓦格納神話了的湯豪瑟(Tannh?user)。還有被稱為“婦女贊美者”(Frauenlob)的邁森的海因里希(HeinrichvonMeissen),據說他在美因茨建立了第一所戀詩歌手的歌唱學校。到了14和15世紀,在其他國家單聲部歌曲已經衰落的同時,德語戀歌仍然繼續其漫長的創作歷史。這時,出身市民階層的戀詩歌手占有主導地位,那位不知名的薩爾茨堡的僧侶(M?nchvonSalzburg)和最后一位傳奇戀詩歌手沃爾肯斯坦的奧斯瓦爾德(OswaldvonWolkenstein)同時還創作多聲部歌曲,為中世紀德語戀歌畫上了句號,又開啟了德語多聲部利德歌曲的歷史。
流傳下來的中古德語詩集中最著名者當屬《馬內塞抄本》(CodexManesse,以下簡稱為《抄本》),它不但收錄詩人和詩作最多,更有傳奇的歷史和大量精美的插畫吸引著普通人的目光,為世人所津津樂道。
《抄本》概述
《抄本》也稱為《大海德堡詩歌手稿》(TheGreatHeidelbergSongManuscript,學界通常縮寫為C),現藏于海德堡大學圖書館,編號為Cod.Pal.germ.848。它包括426張羊皮紙,尺寸為355×250毫米,每頁上有后來抄寫者留下的頁碼標注,其中有140頁為空白,許多書頁也留有部分空白。
這部詩集由中古高地德語寫成,包括140位詩人的近6000首詩歌。它的核心部分在大約1300年完成于瑞士蘇黎世,當地貴族呂迪格·馬內塞(RüdigerManesse)及其子被認為是詩集的委托人,故稱為《馬內塞抄本》。還有幾個附錄在約1340年加入到抄本中。
這部用哥特字體抄寫的《抄本》,包括12世紀中葉到成書時期長達近兩百年的各種體裁和類型的中古高地德語詩歌,然而卻沒有包含任何樂譜。這些詩歌按照作者的社會地位的順序排列,依次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六世、國王康拉德四世、公爵、藩侯、伯爵、男爵、官員和普通人。每個詩人名下的詩作按照首字母發音排序。除了宮廷戀歌外,《抄本》還包括一些有說教意味的宗教詩歌。
《抄本》最著名的方面是它包含了137幅彩色插畫(另有一幅是草圖),每幅插畫占據整頁篇幅,反映了理想中的詩人宮廷生活,很多插畫上繪有詩人的紋章和頂飾。這些插畫是重要的上萊茵地區哥特插畫文獻資料,由四位畫師繪制,其中110幅是出自一人之手(Grundstock-Maler)。
《抄本》的流傳歷史也頗為曲折。我們對這部抄本的早期經歷知之甚少。在16世紀末,它成為瑞士加爾文派信徒霍亨薩克斯的約翰·菲利普的財產,他自從1567年起臨時擔任巴拉丁選帝侯腓特烈四世的地方官。幾年后約翰·菲利普被刺殺,腓特烈四世要求認領這部《抄本》。經過曠日持久的協商后,《抄本》于1607年被帶到了海德堡,之前它是否曾為選帝侯的資產還沒有證據。選帝侯把玩《抄本》沒多久,由于三十年戰爭,《抄本》在1622年天主教聯軍征服海德堡之前被帶到安全之處。選帝侯家族在遭放逐期間一直帶著《抄本》,對比其它巴拉丁圖書館館藏,《抄本》沒有被收入梵蒂岡使徒圖書館。所謂的“冬王”選帝侯腓特烈五世在放逐中死去之后,他的遺孀伊麗莎白·斯圖亞特由于財務原因被迫拍賣這部手稿。這樣,《抄本》又來到巴黎的法國皇家圖書館館長雅各·迪皮伊的圖書館中。他死后,在1656年7月4日,《抄本》被捐贈給皇家圖書館,之后230年里它一直收藏在那里。由于《抄本》對中世紀德語詩歌的重大影響,從19世紀初起,德國方面就一直努力讓它回歸故土,但拿破侖戰敗后的協商、請愿和開價交換都沒能成功。1887年,一位生于海德堡的書商安排了一次復雜的交換交易,法國國家圖書館獲得15萬法郎和166部珍貴手稿,包括被竊的圖爾繕寫室制作的加洛林手稿,而出讓《抄本》給德國,德國帝國首相俾斯麥用40萬德國金馬克作為保證金購買那些法國手稿。德皇腓特烈三世下令將《抄本》保存在作為巴拉丁圖書館合法繼承者的海德堡大學圖書館。二戰期間,為避免戰爭破壞,《抄本》輾轉多地,1947年4月11日,它才重歸海德堡大學圖書館。《抄本》的多舛命運也給它留下了印痕,文字被墨跡污染,許多插畫褪色損壞。2010年,海德堡大學625周年紀念日上才展出了一次《抄本》真跡。
《抄本》中的戀歌
和法國南方和北方吟唱詩人尚松集相比,《抄本》盡管被稱為中世紀德國最美麗的書,但也有一個缺陷:沒有音樂。從字面上看,戀歌和箴言歌主要是一種表演藝術,它們的歌詞和曲調通過口頭傳統來傳承。從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中期,在霍亨斯陶芬王朝統治時期,中古高地德語演唱的詩歌達到了巔峰,而《抄本》產生的時間距離這個巔峰已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它只是作為保留這門藝術的一種嘗試而制作的。遺憾的是,大多數戀歌曲調已經失傳了,《抄本》中只有一部分詩歌相應的音樂可以從其它原始資料中推斷獲得,這些資料來源包括圣母瑪利亞坎蒂加、法國吟唱詩人尚松集和經文歌等。
沃格爾韋德的瓦爾特
所幸的是,前面提到的沃格爾韋德的瓦爾特的《巴勒斯坦之歌》留下了完整旋律,雖然我們還不知道他任意一首戀歌的原始旋律。毫無疑問,瓦爾特是最重要的戀歌和箴言歌的創作者,沒有任何其他中古高地德語詩人留下數量如此眾多、內容如此豐富的作品。他的《巴勒斯坦之歌》和1228年皇帝腓特烈二世發起的第五次十字軍東征有關,是一首政治宗教宣傳歌曲。在最后一行詩中,“帝國的游吟詩人”向猶太人和穆斯林展示了那種自以為是的對圣地的領土要求。
羅恩塔爾的奈德哈特
羅恩塔爾的奈德哈特很可能是來自巴伐利亞的專業歌手,他一輩子都在尋找保護人,有一段時期他得到了腓特烈公爵的支持。他相對較大數目的歌曲的曲調保留了下來,有15首屬于公認的真作,其它則歸為偽作。他擅長的冬歌描寫了農民們在起居室跳舞和爭吵,夏歌則描寫了母女在椴樹下跳舞和打架,它們都帶有強烈的色情傾向,這是奈德哈特的標志。在冬歌中,農民又吵又笨,而騎士那樣的暴發戶卻抱得美人歸,有時候還有些抱怨。在夏歌中,歌手總是在任何舞場獲勝,姑娘們麋集在他的周圍,不顧母親發出的彼為輕浮浪子的警告,女兒們還是蜂擁撲向歌手。奈德哈特這些歌曲大獲成功,之后幾個世紀一直都是被模仿的對象。然而,道德判據不適合區分真假奈德哈特的作品,無論《抄本》的編者是何人,他們都毫無顧慮地將霍亨斯陶芬時期的色情詩歌作品歸于奈德哈特的名下。
湯豪瑟
湯豪瑟很可能是弗朗科尼亞的一名騎士,從他漂泊動蕩的生涯來講,他更像是一位專業游吟詩人。奧地利的腓特烈二世允許他在維也納附近生活,然而1246年保護人死后,他便失去了住處。盡管湯豪瑟使用了經典戀歌的傳統形式,他卻在內容上進行諷刺模仿。在諷刺歌《城里人服務好》(Steterdienestderistgvot)中,當完成幾個特殊的英雄業績后,詩人希望第一個獲得戀人的青睞。從火中取得火蜥蜴,將羅訥河改道紐倫堡地區,或讓多瑙河流到萊茵河左岸,這些任務都能沒讓湯豪瑟退縮,然而,當戀人最后想要諾亞方舟時,他承認這有些困難。這首歌在《科爾瑪歌曲手稿》(ColmarSongManuscript)中帶有音樂,但沒有疊句,疊句只出現在《抄本》中。
插畫中的樂器
盡管《抄本》中沒有包括任何樂譜,但是它137幅插畫中有19幅描繪了樂器和演奏者(另有一幅未完成的草圖描繪了長槍比武場景,內有兩人吹號打鼓助興)。其中維埃爾琴(vielle或fiedel)毫無疑問是占主導地位的,共出現了九次。其次是肖姆管(shawm)五次,它的聲音類似今天的雙簧管,和它同時出現的是小手鼓。索爾特里琴(psalter)出現了三次,風笛、豎琴、動物角、笛子和布桑號(busine)都是兩次,只出現一次的有一種金屬號、哨子和形如豎笛的一種管樂器。
邁森的海因里希
著名的一幅圖畫是“婦女贊美者”邁森的海因里希名下的那幅,一群游吟詩人組成了一個“中世紀管弦樂團”,七件樂器包括鼓、笛子、肖姆管、兩把維埃爾琴、索爾特里琴和風笛。兩把維埃爾琴都有四根弦(卻有五個調音弦軸)、一個系弦板和兩個音孔。兩根弓子的弓弦畫得很正確,但是位于畫面中間的那位維埃爾琴演奏者持弓相對于琴過于垂直,這樣的姿勢是無法演奏的。不過周圍的演奏家并沒有在演奏音樂,而是在跳舞或注意他的音樂(見他們的手勢)。“婦女贊美者”左手持棍,指著腳下的音樂家們,似乎在指揮,右手指著盾牌,儼然一副“游吟詩人之王”的尊容。
維埃爾琴家賴因馬爾
《抄本》中唯一一個實際演奏的例子是維埃爾琴家賴因馬爾(ReinmarderFiedler)那幅畫,畫中出現了三把維埃爾琴:一把在左上角的盾牌上,一把在右上角的頭盔上,一把正被賴因馬爾本人演奏著。然而,這些彼此極其相似的樂器并不是意在寫實,賴因馬爾拿著的那把顯示有四根弦,但盾牌和頭盔上的只有三根弦。如果仔細看的話,賴因馬爾拿著的弓子的弓毛是彎曲的,而不是緊繃的,這是不可能用來演奏的。賴因馬爾用垂直的方式在胸前持琴的姿勢也是無法演奏的。在這種無法發聲的條件下,右邊的少女卻在跳舞,意味著樂器的準確性和可演奏性在圖中并不重要。音樂重要性是通過畫中人的目光和手勢指向來強調的。金黃色的琴身在深藍色的衣服、盾牌和頭盔的映襯下非常奪目,也突出了維埃爾琴的重要性。
錄音精選
《抄本》最常見的錄音是ICiarlatani古樂團錄制的專輯(ChristophorusCHR77192,再版編號為“Entrée”CHE01382)。該團專攻早期音樂中德語世俗曲目,在Christophorus廠牌錄制了多張專輯。該團在圣母瑪利亞坎蒂加和法國吟唱詩人尚松集中找到了《抄本》相應的音樂,使得沒有記錄樂譜的《抄本》歌曲能夠復現。該團還使用了多種復原的中世紀樂器:維埃爾琴、雷貝克琴(rebec)、鈴鼓、琉特琴、索爾特里琴、肖姆管、風笛和布桑號等。許多歌曲演唱得詼諧有趣,伴奏編曲也十分完美,讓人能夠輕松地領略中古高地德語戀歌的魅力。
《馬內塞抄本》是中古高地德語詩歌的里程碑和集大成之作,其規模和內容都超過了同類詩集。同時,《抄本》的傳奇色彩也讓世人為之驚嘆與傾倒。盡管缺乏樂譜記錄,但它繪有樂器的精美絕倫的插畫也能夠提供一些中世紀音樂生活場景和信息,并多次出現在各種書籍和唱片封面中。
(原載于三聯《愛樂》雜志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