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夏天,當代上海傳奇性女作家張愛玲剛滿18歲,在遭受父親軟禁后終于逃至姑姑的公寓處,與早已離婚的母親團聚。
張愛玲肖像(1920——1995)
公寓樓高四層,坐北朝南,清水墻面。一梯兩戶,門上有玻璃,房間墻壁周邊有柚木墻裙,還置有壁爐;廚房、衛生間均有熱水供應。據說當年建造公寓的許多材料都是直接從英國進來的原裝貨。公寓整體風格是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頂層有露臺、回廊和避雷針。可謂領當年潮流和風氣之先。能住上這樣公寓的人不是達貴顯赫,起碼也是家底殷實的人家。
今武定公寓外觀(開納公寓)
這個公寓位于開納路中段的1375號,顯然是當時開納路上的“地標”建筑,因為它就叫開納公寓。
今武定公寓外觀(開納公寓)銘牌
今武定公寓外觀(開納公寓)
開納路是1911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所筑,以英商“汪記洋行”大班開納的名字命名。1943年10月,租界消失,開納路改名開源路,1950年改為武定路,以云南省縣名為名。后來武定路又向東延伸,此段武定路便稱“武定西路”。
今武定西路景
如今,武定西路東起武寧南路,西至江蘇路,最有味道的則是萬航渡路至江蘇路這一段。
今武定西路景
今武定西路景
總長不過600米左右的馬路,一路走去,隨處可見一幢幢西式的花園洋房,造型別致的山墻、連券拱窗、斜坡頂、紅磚圍墻、原木百葉窗等西洋建筑“符號”悄無聲息地散發著歐陸風情。沿街一排排貨店二樓伸出的木頭柱子和三角形的屋檐以及帶圍欄的陽臺……彌漫著一種歐洲小鎮的氣息和味道。
今武定西路景
今武定西路弄堂里的老洋房
雖然繁華的靜安寺商圈近在眼前,但這條不通公交車輛,略呈弧度的小馬路卻顯得有些寂靜落寞,不少房子老舊了,猶如遲暮美人,難得的是它依舊神定氣閑,遺世獨立,透出一種骨子里的貴族氣來。這里的房子可以說幢幢有故事。
今武定西路弄堂里的老洋房
今武定西路景
從江蘇路拐進武定西路,一眼就能看見北面花壇中間豎立著奧地利音樂家“華爾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雕像。這位音樂家一生寫了500多首樂曲,他譜寫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舉世聞名,流傳至今。這尊具有動感的雕像,讓人感到優美的旋律似乎正從他手中的小提琴里緩緩流瀉,余音裊裊,為富有情調的武定西路平添音樂的符號。
今武定西路上的施特勞斯雕像
走過雕像數米,透過鏤空圍欄,一幢古典花園住宅又吸引視線。此住宅建于1912年之后,主立面橫縱三段劃分明確,愛奧尼克柱貫通兩層,有開敞門廊和二層平臺。宅前綠草如茵,樹木冠蓋如云。
今武定西路愛樂樂團所在
此宅原為潘氏私人住宅,1949年之后成為上海電影樂團所在,近年又成為上海愛樂樂團團部。這幢充滿藝術氣質的西洋建筑始終與高雅的音樂有緣。
今武定西路愛樂樂團大門
愛樂樂團斜對面面是一家帶餐廳的法式小酒館,外立面有彩色水泥做出夸張古怪的造型,猶如童話中的蘑菇房,為安靜的武定西路又增添了幾許跳躍的色彩和音符。
今武定西路上的裝飾
今武定西路上的裝飾
武定西路上還有不少類似的裝飾細節,似乎都在顯示它的異國風情。沿路圍墻上間隔裝飾著一些壁龕,中間鑲嵌著西式花瓶,上面的金屬葉子看上去有些張揚……更令人驚喜的是一些雕塑小品,如上海美術電影專修學校門前的“雨中戲蛙”、紅墻下一個吹薩克斯管的男人、一位拄著司的克的歐洲男子和他的沙皮狗……這些雕塑為落寞的武定西路帶來讓人莞爾的輕松和愉悅。
今武定西路上的雕塑
今武定西路上的雕塑
如今武定西路1357號至1359號是中國著名法學家、大律師、民主革命時期著名的“七君子”之一史良女士故居。
今武定西路上的史良故居
史良肖像(1900——1985)
故居是一幢建于1920年代的三層歐式花園洋房。史良生于1900年,逝世于1985年。1946年至1952年曾在東半側的樓內居住,在此期間,她曾領導民盟華東地區的地下斗爭,還在此秘密吸收愛國人士入盟。故居目前不對外開放,只在每年的“遺產日”里才限量讓人參觀。
史良故居銘牌
開納公寓如今也早隨武定西路改名為武定公寓,但是曾經發生在公寓內外的一些故事都成為歷史,至今讓人銘記和津津樂道。
中共干訓班舊址銘牌
1929年,中共中央組織部曾在此秘密舉辦干部訓練班,惲代英任班主任,余澤鴻任副班主任,周恩來,陳潭秋常來此指導工作。
開納公寓對面是明月新村,建于1937年,屬于新式里弄房。1938年,張愛玲的舅舅全家也搬來明月新村居住。張愛玲的母親和張愛玲舅舅是一對孿生姐弟,感情很好,因此張愛玲對舅舅感情也很深,與表兄表妹相處融洽,每天中午,張愛玲都會帶一碗菜,穿過開納路,到舅舅家與表兄表妹一起吃飯、聊天。
今武定西路上的明月新村大門
時隔四十多年后,遠在美國的張愛玲在她的長篇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饑》中寫道:
在上海我跟母親住的一個時期,每天到對街舅舅家去吃飯,帶一碗菜去。莧菜上市的季節,我總是捧一碗烏油油紫紅夾墨綠絲的莧菜,里面一顆顆肥白的蒜瓣染成粉紅。在天光下過街,像捧著一盆常見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紅花,斑斑點點暗紅苔綠相同的鋸齒邊大尖葉子,朱翠離披,不過這花不香,沒有熱乎乎的莧菜香。
張愛玲擅長描摹、鋪張和渲染,她的文字如繪畫般生動凝練,使老上海的市民生活富有色彩。
張愛玲與常德公寓
在開納公寓期間是張愛玲一生最溫暖的時光,母親花高價請猶太教師給她補習英語;舅舅給她講家族故事……雖然早熟的張愛玲常常在公寓屋頂的露臺上走來走去,在“未成年人的自夸與自卑之間煎熬”,但她的心境總體不乏輕松和明亮,所以她能把一碗尋常的莧菜寫得如此絢麗多姿,也可見她是真的想念在“開納公寓”居住的這段日子。
今武定西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