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晚,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的重磅演出活動民族交響詩《大運河》在全新建成的北京藝術中心音樂廳精彩呈現。本次京杭對話活動以“傳承運河文化賦能美好生活”為主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此次演出是11項主題活動之一,旨在推動運河沿岸城市在文脈流動中的共建共享,進一步提升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影響力、傳播力。
《大運河》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旗下北京民族樂團創排、來自大運河沿線八省市民族樂團(北京民族樂團、天津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河北省歌舞劇院演藝有限公司民族樂團、山東歌舞劇院民族樂團、河南民族樂團、安徽樂團民族管弦樂團、江蘇省演藝集團民族樂團、浙江民族樂團)的百位演奏家共同演繹。此次演出不僅為觀眾帶來一幅波瀾壯闊的運河音畫,同時也通過“民樂聯合”的形式彰顯“大運河”的文化活力。
劇場內,民族樂器與戲曲吟唱交相輝映,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旋律久久回響,時而恢弘大氣,時而莊嚴肅穆,時而煙火氣十足。八省市樂器“對彈”下的“對談”兼具寫實與詩意,呈現出在大運河的滋養下沿線城市的文化傳承發展與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劇場外,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地標建筑之一的北京藝術中心在夜色中燈光閃耀,格外吸睛。其地理位置優越,坐落于京杭大運河北岸,并因其建筑外形以古代糧倉為設計靈感而被稱為“文化糧倉”,承載著厚重的人文傳承與恢弘的歷史記憶。
六大樂章民樂交響合奏
演繹“大運河文化帶”的磅礴底蘊
民族交響詩《大運河》由青年作曲家鄭陽作曲,多位運河專家聯合指導,融合中國民間音樂、大眾流行音樂、先鋒實驗音樂等多種元素,是我國首部有關大運河題材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此作品以大運河歷史發展、功能及沿線文化資源為創作藍本,將運河中蘊含的內容與精神提煉成了六個具有代表性的主題,通過大氣磅礴、質樸深情的音樂旋律來描繪運河文化的豐厚與璀璨。全曲采用套曲形式,通過序曲《開河》,六個主體樂章《漕運滄桑》《黃金水道》《江河萬古流》《舟楫通南北》《運河明珠》《醉千秋》以及終曲《大河·天下》,對大運河的歷史職能與文化底蘊進行音響“深描”,展現出一套立意完整、切面豐富的民族交響詩。
藝術創新展現國樂新聲
生動書寫大運河文化圖譜中的中國韻味
民族交響詩《大運河》在民樂藝術創作上的大膽突破,首先體現在交響詩套曲這一藝術樣式的功能創新與模式開拓。在《運河明珠》這個樂章上,作曲家采用了類回旋曲,賦予“阮獨奏”以擬人角色——“導游”,再經由青年阮演奏家李雨涵以國樂快閃的形式發起與大運河流域八省市演奏家的“樂器對話”,最終在舞臺上形成兼具不同風土人情和趣味性的“游覽觀摩”和“交流對談”。其次體現在民族樂器表現力的發掘與匠心使用。《漕運滄桑》樂章中,選擇民族管弦樂中較為冷門的中低音嗩吶為主奏旋律;《黃金水道》樂章中,采用中國傳統民樂調式的雅樂與清樂兩種音階混合的“混融音階”。這些特殊音階的運用與探索,再加上“潤腔”“滑音”等具有民間特性的音樂技法,強化了音樂風格的對比,賦予音樂更大張力,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多元藝術形式巧妙結合
點亮大運河古今交融的美好想象
本場演出除了演奏還特別融入了吟唱、戲曲唱腔等豐富元素,演出的指揮——著名指揮家譚利華為觀眾帶來的《大運河》交響詩章導賞,也讓觀眾從文字與樂曲編織出的動聽詩歌中,深度理解大運河歷史文化和大運河音樂特色。
“河神老祖,保佑船員。”隨著北京歌舞劇院青年歌唱家馮金偉一聲高亢地吟誦,氣勢恢宏的打擊樂聲響起,觀眾仿佛被帶到了大運河的“開河節”儀式上。序曲《開河》運用多種打擊樂器營造出莊肅、神秘的祭祀儀式氛圍,開篇磬、水琴等特殊打擊樂器的交錯閃現,還原出古代開河節的“聲景”。第五樂章《醉千秋》由北京京劇院梅派青衣鄭瀟與民族管弦樂隊相諧合演,無詞吟唱結合京劇《貴妃醉酒》唱段的表演朦朧婉轉,將運河文化的絕代風華以感性的形式深植于聽眾心中。
來源:北京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