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1日電近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圍繞館內展品和其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展開了豐富多樣的互動活動。身處鄉村學校的孩子,由于地域、時空的阻隔,對博物館的認知仍停留在書本上,對某些文物所代表的歷史文化價值并不熟悉。如何讓鄉村孩子同樣感受到文物的價值和魅力,搭建一個給鄉村孩子進行博物教育的平臺,讓珍貴的文物在孩子們心中“活”起來?
5月19日,天津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金鵬做客“帶鄉村孩子打卡絲綢之路”陌陌直播公益課,以《一只彩繪瓷盤的指引》為題,帶領鄉村孩子們回顧了當年中外使臣執節往返、滿載新奇貨物的巨舶行駛的海上絲綢之路。通過瓷器、香料、絲綢等一件件精美展品的展示,孩子們仿佛置身于當時的海路貿易和文化交流之中。
文物見證歷史滄桑
“我們都知道‘絲綢之路’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一個統稱,但實際上并不是只有一條路。除了陸上交通以外,還有一條就是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而這就是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金鵬在直播間,為孩子們列出了關于海上絲綢之路開創、形成、發展、繁盛、衰落的時間軸,一張張地圖,標明了在不同時期,這條貿易之路的起點以及所經過的地點。
這是“帶鄉村孩子打卡絲綢之路”陌陌直播公益課的第二講,自從上一講孩子們了解了明代“胡人獻寶像”背后的歷史故事之后,“絲綢之路”這四個字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就深刻地印在了孩子們的腦海里。
配合講解,金鵬將20多件和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展示出來,并講述了它們背后相關的歷史故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我們不僅將瓷器、茶葉、絲綢等特產銷往海外,域外的科學思想、工藝技術、儀器、醫藥以及香料、寶石等生活用品也漂洋過海,被源源不斷地輸入中國。”金鵬講解道。
孩子們聚精會神地觀察著這些帶有濃郁的異域特點的文物,充分理解了“歷經千年所凝結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這段話的真切含義。
在金鵬看來,很多鄉村孩子可能還沒有走出過家鄉,無法親臨博物館欣賞國寶之美,僅靠刻板的文字介紹,實際上不能讓孩子多層次、多角度的了解文物背后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現在我們通過網絡把博物館優質資源送到鄉村學校的課堂上,從線上講活博物館,不僅讓孩子們觀看文物,還要立足孩子的知識儲備,讓他們記得住文物背后的歷史和文化,這樣才能讓孩子真正與博物館發生聯系。”金鵬說。
為了讓直播課更具趣味性,金鵬還展示了當時運用在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航海導航的“羅盤”,并告訴孩子們在北宋時期制造的四種磁性指南工具。“將帶有磁性的鋼針分別放在碗唇、指甲上,磁針以接觸點為支撐,可左右搖動,靜止時,其兩端分指南北。”金鵬還在其中穿插了一段“科學原理”,其中涉及到的天文和地理知識,再次點燃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直播課堂打開更大的世界
對于從事博物館工作的人來說,教育是博物館的職能之一。而短短四十分鐘的直播課,能否達到教育的目的,滋養孩子們的思想與心靈,對他們未來的生活和精神有所啟迪?
上一講為大家介紹過“胡人獻寶像”的首都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劉丞說:“文物和文物背后的知識,孩子們可能現在還理解不了,但他們一定會被震撼到。他們會記住,記一輩子,說不定以后就想要去博物館里看一看,去外邊的世界看一看。”
為此,自2018年開始,陌陌直播公益課分別以最美傳統文化、走近博物館以及科學課為主題,通過互聯網直播技術,把城市的優質美育教育資源同步送到來自22個省市自治區150多所鄉村學校。在連續兩年的堅持與實踐中,越來越多參與進來的鄉村學校教師發現,直播課對于孩子不僅是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打開了眼界。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金鵬以詩人李白在《行路難》里的詩句結束了此次直播課的講解。這句話既是對當時人們在貿易之路上克服艱難、勇敢開拓精神的總結,也是對孩子們今后在學習、生活上的期許和激勵。他希望通過公益直播課的講解,將知識內化為孩子們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動力。
課程結束后,來自江西的六年級學生嚴俊豪把“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兩句寫在了自己畫的手抄報上。他寫到:“絲綢之路的歷史,讓我知道了過去人們的智慧和勇于探險的精神,今天我們同樣要學習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