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市11月7日電(毛麗萍)最古老的文化記憶與最科技的未來相遇,“碰撞”出一張全新的小鎮名片:無錫梅里文化小鎮。日前,小鎮發布會在梅村街道梅里古都舉行。無錫市長汪泉在中華德城廣場敲響古樸的編鐘、奏響小鎮建設序章,市政府秘書長許立新出席活動。這個在“泰伯奔吳”故事被銘記的古老小鎮正式換上“新裝”揚帆起航,在新時代煥發出特有的文化魅力。
吳文化的發源地,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色小鎮“根”在文化。
梅村,古稱梅里,享有“至德名邦”、“江南第一古鎮”、“中國二胡之鄉”等美譽,是吳文化的發源地(3200年前,吳泰伯從中華民族發源地岐山來到無錫梅村,帶來先進中原耕種技術開創了江南文明)。一直以來,梅村都非常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從紀念江南始祖泰伯而形成的江南開春后第一個廟會——“泰伯廟會”到流傳了近百年的手工制作工藝——“二胡藝術”,從運用“酒曲復試發酵法”“蒸餾法”工藝的“錢氏古法釀酒”到“小阿姨”們辛勤釀制的“小阿姨甜酒釀”,梅村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非凡的創造力得到完美體現,其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和豐厚寶貴的文化資源得以充分彰顯。目前,梅村共有國家級非遺1個,省級“非遺”項目1個,市級“非遺”項目4個,省級“非遺”傳承人1位,市級“非遺”傳承人5位。
發布會當天,在梅村實驗小學《弟子規》的郎朗誦讀書聲中,就能感覺到梅村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以及撲面而來的濃濃書卷氣。對于打造梅里文化小鎮,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若江表示:“梅村作為江南文化的原點,在建設文化小鎮上有最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胡產業重鎮,年產4萬多把占全國市場份額25%
特色是生命力,產業是支撐。梅村,二胡產業重鎮,18家琴工坊年產各類二胡近4萬把,占全國中高端二胡市場份額的25%,生產的二胡蜚聲國內外,年產值近3000萬元,從業人員達到200多人。早在2011年,梅村二胡制作工藝就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跨越漫漫歷史長河的伯瀆河,穿鎮而過,承載著吳地文化根脈,為梅村發展注入強勁的張力。近幾年,梅村通過舉辦泰伯文化節百人二胡演奏、積極參與“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比賽、舉辦“中國二胡之鄉”新年音樂會、為“梅村二胡”注冊集體商標、建成全國首座二胡主題文化園等,來打響“梅村二胡”品牌。
今、明兩年,梅村將致力于建成面積一期、二期共計1.8萬平方米的二胡產業園,吸納梅村及周邊地區的二胡生產企業、配套企業和流通企業入駐,集二胡“活態”展示、銷售、生產于一體,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留住文化之根,特色小鎮建設才有生命力。”梅村街道黨工委書記章曉明說,依托綿延千年的人文資源,梅村將致力打造成江南特色鮮明、文化產業集聚、觀光休閑融合、綠色生態宜居的文化特色小鎮。
一區一核一帶,全方位打造吳文化新名片
特色是“命脈”,差異是“要點”,因地制宜是“靈魂”。無錫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新吳區委副書記、區長封曉春說,梅里文化小鎮未來的目標定位和發展規劃,緊扣“精神新家園”和“文化新傳承”兩大關鍵詞,兌現“詩里、畫里、梅里”。小鎮規劃面積約4平方公里,今后將重點打造梅里古鎮文化區、江南田園生態核和伯瀆河傳統體驗帶,形成“一區一核一帶”的發展布局。“梅里古鎮文化區”將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力度,形成以泰伯廟、至德宗祠、國學院為“文核”,以非遺工坊、演藝劇院為“藝核”的兩大中心,匯集文、旅、商、購、游、住等十大板塊,打造擁有原汁原味生活的綜合性街區。“江南田園生態核”將以承載農耕文明、留住梅里鄉愁為基調,在保留原生態江南田園的基礎上,加強“美麗鄉村”文化建設,著力培育觀光農業和智慧型健康產業,實現生態旅游、醫療養生與新型鄉村建設的深度融合。“伯瀆河傳統體驗帶”將堅持“水、岸、路、堤、景”一體化建設思路,通過河道治理、生態修復、岸線優化等將伯瀆河打造成溝通運河老城片區和泰伯文化片區、串聯沿線文化遺存和旅游節點的“文旅脊梁”、“休閑長廊”和“景觀畫廊”,同時充分挖掘“夜文化”,打造夜風景、做靚夜江南。
梅里三千載,宏圖一脈承,就像它充滿創意的梅式“LOGO”,獨具特色的梅里文化小鎮一定會將吳文化走向世界,成為引領未來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