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暖和了。
公園里,河邊柳樹旁,不時傳來二胡聲。走近一看,大多是退休的老年人在拉二胡。雖然琴聲不夠優美,但他們樂在其中,陶醉其中的狀態令人感動!
大家知道,二胡是弓弦樂器當中比較難入門的。二胡演奏家們一般都是從童子功開始的。那既然難學,為啥好多退休的老人們偏偏喜歡這件樂器呢?
我想,不外乎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童年的記憶
這些退休的老人,大都生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的物質生活并不富裕,更談不上文化生活了,但娛樂是人的天性。人們勞作之余,唯一的娛樂方式就是唱戲,玩胡琴類樂器。
我也生長在那個年代的農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當時有好多文藝小團體,以唱地方戲為主,伴奏樂器就是二胡,還有一種叫曲胡。兩者構造大同小異,只是曲胡琴桿長些,琴筒大些而已。而這些樂器都是自己動手做的,琴桿一般用的是棗木,琴筒是竹竿做的,琴皮是河里的一種野生鯰魚的皮。還有古箏,三弦等都是自己做的。就這樣的條件,每天晚上幾個人湊一起,有人唱,有人拉,有人彈,一臺戲就成了。
并且,還玩的像模像樣的,最最神奇的是,沒有人能識譜,沒有劇本,居然將一出戲唱的有板有眼,有頭有尾,樂器伴奏也天衣無縫。
大人們著迷,孩子們樂在其中,直到夜深,人們才依依不舍的離去。
童年的記憶是深刻的。這批人都已退休,有的已進入古稀之年,子女早已成家立業,生活無憂,這才重拾舊愛,學拉二胡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二,二胡便于攜帶
二胡體積小,重量輕,便于攜帶,操作時又不受環境,場地的限制,這也是老人們喜歡的因素之一。更神奇的是,這件樂器雖然構造簡單,價格也不貴,卻能發出無比美妙的聲音,還是抒發情感,表達喜、怒、哀、樂的高手。
老年人是容易被社會忽視的群體,他們中間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其子女都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家庭,平時很少顧及到他們,有的子女在外地工作,隨他們生活吧,又不習慣,所以,老人們難免感到生活單調,寂寞,無聊,也渴望有豐富的精神生活。
他們的琴聲雖然說不上優美,甚至音準,節奏都不是很好,但老人們毫不在乎這些,而在意的是他們對音樂的熱愛,對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
老人們這種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全社會的支持和鼓勵!
上一篇
二胡笛子好日子,二胡好日子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