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戴軒)今天(3月2日)是元宵節。今日下午,相傳在清代曾被御封為“天人吉祥圣會”的千軍臺莊戶幡會,在門頭溝鳴號起會。今年,十多歲的中學生們從老師傅手中接過擔子,參與到古幡會的表演中來。
“天人吉祥圣會”鳴號起會
千軍臺莊戶幡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始于明,興于清,是京西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每年正月十五、十六,這種古老的民間村社祭祀活動都將定期舉辦,旨在祈求新的一年諸事如意,保佑一方村民百姓。20余面幡旗、30多個會檔、數百名參演人員行進在山間古道,展現古老幡會的獨特文化,吸引了數千名居民和游客前來觀看。
走進大臺街道,距離千軍臺村仍有一段山路,大鼓、鐃鈸、古箏和竹笙等10余種古樂器齊聲奏響的京西古幡樂已先行出山“迎客”。為幡會擔任伴奏的是“京西古幡樂隊”,演出使用笙、管、笛、鼓、镲、鑼等唐代古樂器,演奏樂譜、曲目仍保存著春秋戰國時的“工尺譜”和明朝傳統古幡曲目,在當今已不多見。也因此,“京西古幡會”與云南納西樂齊名,被稱為“音樂活化石”,并被文化部列為第二批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立項工程。
千軍臺莊戶幡會以頌神、祭神為主要內容,相傳在清代曾受過皇帝的“御覽”,被御封為“天人吉祥圣會”。幡會歷史悠久、規模龐大,數百人的隊伍由當地居民自發組成,在華北地區十分罕見。
中學生走近“音樂活化石”
為了保護傳承幡會,近年來,門頭溝舉辦了覆蓋幡會各重要會檔的青年人才集中培訓,為幡會輸送新鮮血液,以緩解幡會各會檔青年傳承人匱乏的問題。在本次幡會活動中,這些新的面孔在師傅們的帶領下承擔了表演任務。
除了“曲目老”、“樂曲老”,京西古幡樂還有兩“老”,那就是“樂班老”、“藝人老”,“古幡樂”傳承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局面。去年古幡會期間,樂隊的10余名隊員平均年齡達到了60余歲。今年,來自門頭溝區大峪中學的學生挑起了“擔子”。
近年來,為了解決“古幡樂”傳承難的問題,門頭溝區將市級重點中學——大峪中學認定為古幡會傳承學校,并將古幡會納入初一初二學生的校本課程,為學生們每周一次講授古幡樂的演奏方法,教會學生們認識工尺譜。
“為了更好的傳承‘古幡樂’,我們學校還成立了古幡樂社團,每周定期請‘老藝人’來校授課,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進一步學習古幡樂。”大峪中學古幡樂社團負責老師刁秀紅介紹。
據了解,門頭溝區還對40首古幡樂曲目進行了系統的挖掘整理,并收入《門頭溝民間音樂集成》一書,以保護傳承古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