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團成員們在一起排練
渭南日報記者彭斌
“盤古開天辟了地,女媧來到黃河地,挖來了黃土捏娃娃……天下黃河十八彎,寧夏一彎到潼關……”臺上,藝人演奏鏗鏘有力,演唱慷慨激昂,尤其是猛烈敲擊木凳子的藝人表現力十足,臺下,現場觀眾看得如癡如醉。來自潼關的藝人演繹著黃河老腔新劇目《黃河謠》,一場洋溢著濃郁泥土芳香的黃河老腔,在岳瀆相望、千古雄關——潼關,訴說著千百年來黃河岸邊的變遷。
老腔原有的表演形式是皮影在前,樂隊后臺伴奏、演唱,是以皮影形式進行演出的板腔體戲曲劇目,2000年后,特別是老腔參加話劇《白鹿原》演出后,藝人們走出了后臺,手執各種樂器邊奏邊唱,讓人們耳目一新。從此,老腔從“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到“既見其人也聞其聲”,老腔演奏藝人從神秘的幕后走向了臺前,老腔真正映入觀眾的視野,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說起老腔,華陰老腔在東秦大地上名頭更大。而在潼關,在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處的“三河口”一帶,由黃河船工號子演變而來的黃河老腔,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人們把它用于農村的喜慶社火和婚喪嫁娶,得以源遠流長的傳播。為更好的傳承和發揚黃河老腔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藝術,2009年,當時的公莊村村支書陳孝寬重新組織老腔藝人,正式成立了潼關黃河老腔藝術團。至今,已在多個城市表演亮相,2015年11月在韓中武術文化交流演武大會獲得一等獎。
作為市級非遺的黃河老腔,是一群有著秦腔功底的愛好者,通過二胡、板胡、底胡、后槽、大鑼、月鼓、月琴等簡單的樂器,用充滿黃河文化鄉土氣息的唱腔進行集體演唱的一種傳統戲曲。主唱薛銀照告訴記者,黃河老腔發源于潼關三河口,現在每周四9時到16時,是固定的訓練時間,他們自覺按時來到秦東鎮原公莊村村部,一起切磋技藝。而在閑時,都在自家院子邀上三五好友,吹拉彈唱,好生自在。
從潼關縣文化館退休的楊林虎一直承擔著黃河老腔劇目的創作。他告訴記者,走出后臺的黃河老腔由傳統戲曲成為曲藝節目,也面臨著諸如《將令一聲震山川》《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等傳統劇目“一而再重唱”的視聽疲勞。楊林虎結合當地特色,陸續創作出了《黃河謠》《古潼新貌》《扶貧干部到咱村》等新劇目廣受歡迎,讓黃河老腔也跟上了時代的步伐。在楊林虎看來,老腔唱詞土得掉渣,吼得熱鬧,之所以能流傳下來,就是朗朗上口、接地氣,還得俗中有雅。
對于傳承,藝術團團長陳孝寬說,藝術團的成員有老藝人候德娃(已過世)的弟子,其余大多是有著秦腔基礎的愛好者,目前由年齡普遍在60歲以上的一團、以三四十歲為主的二團和少兒傳習班組成,較好地解決了傳統藝術的后繼問題。如今,初步形成了一團主外二團主內的演出格局。
58歲的藝人張巧寧,通過黃河老腔的演出,成了公莊村的名人。她坦言,黃河老腔不只是戲曲形式,對表演藝人來說,無論是唱腔還是彈奏,需要心腦、全身都動起來,也是一種鍛煉,讓人全身上下透著精氣神。
一位黃河老腔愛好者告訴記者,黃河老腔動作震撼,臺下的觀眾會隨著藝人們的用情用心表演,而群情激昂、遙相呼應,隨著一起大聲叫好,臺上臺下渾然一體,好不熱鬧。黃河老腔沒有直接取名潼關老腔,大概是對老腔發源于黃河、發源于三河口的更好的紀念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