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讀作hú)是漢字通用規范一級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戰國時期文字。本義為牛脖子下的垂肉。引申泛指獸脖子下的垂肉。獸胡垂在頭頸下,引申指胡子。胡子是長久生長的結果,又引申為長壽。西方人多胡須,故古代稱西方人為胡人。唐代以后,又引申指任意地,隨意地。也泛指中國古代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
胡字演變過程如下:
來自百度百科
胡字初文有兩種寫法,如圖1和圖2所示。圖1是上下結構,古中的口字里多一橫,下面再寫肉字。圖2是左右結構,左古右肉。按易理,在下的等效于在右的,為字形的主體部分,所以這兩種寫法易象一樣,都是指某種機體組織。
那么如何理解古字或古字的口中又多一橫這個字義呢?古字口在下,是一個指示符號,強調十字下方的那一部分,中間多一橫也不過是標記重點的意思,所以十字下方的某種結構是字義的重點。那十字又能表示什么呢?
原來十宇就代表動物身體上能夠上下左右兩個維度運動的結構,即脖頸部分。于是古字(或口中多一橫的古字)就指動物的脖頸之下這一塊這個意思。而胡字即有動物脖頸之下的那塊肌肉組織結構這種含義。
牛在脖頸的下方吊了很長一塊肉,這塊肉即稱胡。這塊肉于山羊或人,又象頜下的胡須,故胡字又指胡須。西方人大多比漢人胡須旺盛,只不過現代人剃須所以不明顯了,所以古人稱西方人為胡人。
來自某公開網頁
有人解胡,以為是口中所吃為肉者,此解不確。口中吃肉者虎狼更甚,難不成虎狼為胡?又怎么有牛頸下這塊肉的意象?所以這種解法是錯誤的。
古代從西北方到中土的人大多胡須旺盛,故稱他們為胡人。佛教由印度傳入,最早傳教的印度人也是從西域過來,也一樣多胡須,語言難懂,故稱他們說佛法為胡說,佛教的八正道為八道,故稱他們講說佛教八正道為胡說八道。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故事。因胡人語言難懂,故后來稱難懂的說法或歪理為胡說八道。
由胡說八道進一步引伸,胡字就有隨意地含義。由“隨意地”進一步引伸出胡搞、胡作非為的意義。
二胡,一種兩弦琴,古代由西域人傳入中土,故稱二胡。
胡蘿卜,一種新疆特產,類似白蘿卜,由西域傳入,故稱胡蘿卜。
胡字演變出來的含義如下:
【胡[hú]
(1)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
(2)指頸。
(3)戈戟之刃曲而下垂的部分。胡,指器物的下垂部分。
(4)車轅的頸部。胡,指器物的下垂部分。
(5)下垂。
(6)胡須。
(7)指多須。
(8)遠;大。
(9)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什么。問事物,亦可置于名詞前問事物性狀。
(10)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為什么。問原因。
(11)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怎么;怎樣。多用以加強反詰。
(12)任意亂來。
(13)核。
(14)斗牌時湊成一副,合乎規定要求,取得勝利時之稱。亦用為一副胡了的牌的計數單位。
(15)通“瑚”。古代祭器名。參見“胡簋”。
(16)古代稱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為胡。對西域諸國,漢、魏、晉、南北朝人皆稱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對印度則不稱胡。有時特指中亞粟特人。
(17)指胡人。
(18)謂貌似胡人。
(19)古代稱來自北方和西方民族之物,亦泛指來自國外者。
(20)古國名。姬姓。】
第9至11項含義來源于胡字的對胡說的疑問。
第13項含義來源于同聲轉用。
上述第14項含義來源于象聲詞,是呼啦的說法,表示胡牌后推倒的聲音特征,與胡人無關。
其余各項含義均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