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一講左手手型和手指按弦的方法,主要是以圖示的方式來展示給大家看,以便初學者能夠更容易理解。
在二胡演奏中,所有左手的演奏技法都是基于規范化的基礎手型而言的。基礎手型不僅對初學者是很重要的基礎訓練課,而且是演奏者常出現的一系列左手問題之根源。當學習者了解手掌內部結構及其運動原理,就不能較好地領會左手基礎手型的掌握方法及練習的目的與要求。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騎在琴桿上,拇指略微彎曲,不可豎直地向上翹起,也不可向下彎曲緊捏琴桿。掌心應成懸空狀,盡量減少虎口與琴桿的接觸面積,這樣有利于按指的準確,也有利于換把動作或其它技巧練習的敏捷。整個左手應放松,小臂自然下垂,與琴桿大約構成45度左右的角度。有些初學者持琴時往往把手臂抬得老高,整個左手幾乎與肩構成平面,這樣不僅難看,而且手臂陷入僵硬狀態,按弦、換把等顯得非常被動、死板,運指技法難以提高。
經過二胡教學總結,掌握好二胡左手基礎手型應抓住一個中心、一個關鍵、兩個加強等幾個要領。所謂“一個中心”是指左手中指與拇指大魚際肌肉的受力點而言,中指位于左手整體手部的中間位置。當掌心與琴桿同向垂直時,中指的受力點是整體掌心的重心點,形成左手運動的中軸作用。“一個關鍵”是指左手一指的按音方向應與琴桿呈同向垂直,掌心自然向下垂直。反之,一指按音方向與琴桿橫向時掌心向內側方向,并在演奏中連帶其他手指的運動方向都是橫向,在演奏中不利于手指獨立、力度、速度、彈性的控制與提高;而相對中間三、四指而言,一指與小指的按音位置與中心位置較遠,演奏者一般在保持小指按音準確時,往往忽略一指的手型與音位。所以,一指手型的準確性不僅關系一指音準問題,更關乎整體左手手型的正確與否及音準問題。當然,這需要長期的專項訓練與教師反復要求。“兩個加強”,分別是指三指與小指的運動能力。基于前面理論分析,小指運動是由小魚際肌肉控制,而小指的手指條件與其他3個手指比,無論在力度、速度、彈性等表現方面都比較薄弱,需要加強小指的訓練與演奏意識。在劉長福編寫的《二胡系統進階練習曲集》(人民音樂出版社)初級部分中,有針對小指專項練習及訓練的要求,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決小指演奏能力。此外,三指的彈性與力度也較為欠缺。在矯正三指按音角度的同時,需加強三指的獨立能力。在訓練中通過分項訓練使每個手指達到獨立自如、力度均等的演奏能力,達到心手相應、人琴合一的境界。
另外快速曲目或快速樂段要求每個音干凈清晰、時值準確。音位準確。如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中急板樂段,作品中速度要求為急速。所以需要手指快速干凈的完成本樂段的演奏。才能體現出火熱的情緒。技術性手型來源于人最放松時的手部狀態。比如人在睡眠時,手呈半握拳狀態,此狀態的手部肌肉和肌腱都是放松的。在放松的狀態下,手指才能達到最大的爆發力和反應速度。人手呈半握拳狀是最自然松弛的,在按指時能保證最接近半握拳狀態的手型是符合科學放松原則的。
將左手(左臂)自然下垂,此時手呈半握拳狀(休息位)。之后保持住此狀態將手放到琴上,用食指的掌指關節(手掌與手指相連接的關節,也稱掌關節)和拇指掌指關節輕夾住琴桿,在這時食指的第二指關節處于最高點。持之以恒加以練習,一定能獲得很大的受益。
左臂要有一定的支撐力,將手臂吊掛于琴桿之上是不對的,如上圖(圖示1)
上圖是一指按弦時的手型(圖示2)
上圖是二指按弦時的手型(圖示3)
上圖是三指按弦時的手型(圖示4)
上圖是四指按弦時的手型(圖示5)
注意正確的指距關系,如上圖一、二指之間為全音指距,就要略分開。(圖示6)
如一、二指為半音指距,手指就要緊挨在一起(圖示7)
如上圖要使一、四指之間輕松的達到純四度指距保留指狀態(圖示8)
演奏上把位時,虎口應碰到千斤。如上圖中虎口離千斤過遠是不正確的(圖示9)
像這樣的手指“躺”倒按弦,影響音準和手指的靈活性(圖示10)
手指像這樣從弦的外側面來按弦常會使內弦處于虛按狀態而出現“狼”音(圖示11)
手指在不按弦時應保持自然彎曲、松弛狀態,像這樣讓手指懸在音位上方的手型是錯誤的(圖示12)
記住不要將手指蜷曲在掌心中,這樣容易產生不必要的動作(圖示13)
上為D調上把音位圖(圖示14)
這里的空弦和一指之間也是全音指距關系(圖示15)
這是二指之間的全音指距關系(圖示16)
這是內外弦二、三指之間的半音指距關系(圖示17)
這是四指之間的全音指距關系(圖示18)
以上是關于二胡手型、指法按弦的圖解,希望能夠給到大家啟發。我們繼續發關于二胡的演奏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