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的余暉透過窗戶灑進斑駁的廠房,敲鑿聲叮叮咚咚;二胡零部件分門別類地堆放在各處,地上散落著木料和半成品;十幾位工匠各司其職,埋頭為即將完工的二胡磨光、刷漆……
坐落于蘇州市相城區北橋街道莊基村的蘇州相城區江南民族樂器廠,古樸得仿佛讓人嗅出歲月的味道。兩根弦,一把弓,蘊藏著變化無窮的音律和細膩綿長的情結。
視頻加載中...
“60后”俞惠芳與二胡相伴超過20年。在此之前,他當過8年木匠,不僅磨煉了手藝,更讓他對鉆研木頭產生了濃厚興趣。不管是花鳥蟲魚還是樣式繁復的古典家具,只要俞惠芳仔細琢磨一番,總能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
作為樂器廠“掌門人”,俞惠芳說自己結緣二胡是“無心插柳”。1989年,俞惠芳在一家樂器加工廠擔任送貨員,開始了與二胡的緣分。他在送貨的空余時間憑著自己當過木匠的手藝學著試做二胡,沒過多久,居然做出了與加工廠品質不相上下的二胡半成品,獲得廠里技術人員的肯定。于是,加工廠給他下了一批訂單,從那時起,俞惠芳與妻子一起,開始了近10年的代加工生涯。
時光在日復一日的敲擊、打磨中流轉,俞惠芳的二胡制作手藝日臻成熟,到1998年已在圈子里小有名氣。他招聘了3位有經驗的師傅,自立門戶,開始“單飛”。
雖然只是小作坊,但俞惠芳帶領大家在原材料挑選和設計制作上精益求精,并加強銷售及售后服務,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生產鏈。“從買回一截原木開始,首先要經過2至3年的晾干;隨后歷經砍、鋸、刨、削、銼、鏤、鉆、鉸、磨等200多道工序,加工成半成品;還要再放1年多,最后蒙皮、油漆、裝配……每一道工序都堪稱是一次藝術創造。”俞惠芳說。
俞惠芳在進行二胡零部件初加工。(蘇州市相城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2002年,樂器廠由個體經營轉為私營企業,并成為國家二胡定點生產廠家,年產二胡近5萬把,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0%。
2014年,活力四射的“新鮮血液”注入樂器廠。俞惠芳的兒子俞曉偉從加拿大學成歸來,與父親一起開始新的“創業”。
1987年出生的俞曉偉主要負責樂器制作和設計,在他看來,手工藝品表達出的審美觀念與思想價值會隨時代變化而變化,設計和制作也要與時俱進。“將古老的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藝、現代設計結合起來,與實際生活和時尚需求結合起來,通過現代表達激發新的生命力。”俞曉偉說。
俞曉偉在制作二胡。(蘇州市相城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眼下,樂器廠占地3畝,擁有約20名工人,除二胡外,還開辟了沙球、板胡、快板等多元產品。俞惠芳說,越來越多人開始喜歡民族樂器,許多學校開設了樂器課,廠里訂單來不及做。
為保護、傳承二胡制作技藝,2021年,俞曉偉被確定為第八批相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現代工藝品生產提供了創意來源。接下來,樂器廠將推動傳統工藝與智能制造相融合,激發年輕人對傳統工藝的興趣。”俞曉偉說。(記者劉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