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沒有一顆鐵釘,智慧的古人就發明出榫卯,凸為榫,凹為卯,大到故宮紫禁城,小到農家矮板凳,在一凸一凹之間,一轉一合之際,連接得天衣無縫。
隨著現代工藝的產生和發展,能掌握手工榫卯傳統技藝的木匠越來越少,石固鎮祥符梁村的郭建民就是其中一位。
大到技術高超的工藝品,小到家用的普通物件,在木匠精雕這個手藝上,今年已經64歲的郭建民可以說是將生活藝術家“演”活了。
傳承“老手藝”
“我很喜歡看堂叔用木鑿、剔刀雕刻各種圖案。”
郭建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祖輩幾代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但郭建民的堂叔,卻被村民們稱為大能人。
“俺叔兩個指頭連著,本來做事不是很方便,但是他卻在村里劇團拉頭把弦。”郭建民說,“堂叔不單有音樂天賦,他還從上輩人手中學會了一整套‘細木匠’活兒。”
郭建民日常工作用的工具和機器。
在過去,尤其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后,木匠是村里最受人尊崇的職業,從會走路,郭建民就跟著堂叔走村串戶吃“百家飯”。
“那時候家里請匠人,熟人親戚不收錢只管飯,好吃好喝招待,生人家兒收費也管好飯。”堂叔為讓侄子吃頓好飯,就讓郭建民跟著,“我很喜歡看堂叔用木鑿、剔刀雕刻各種圖案。”
由喜歡到動手,郭建民十幾歲就跟堂叔“做活了”。他親眼看到堂叔制作的魯班椅,拿到會上能賣一斗麥的錢,一根小搟杖就能換回三斤鹽。雖然郭建民人小,吃飯不管閑事,但他看到了堂叔手藝的價值,心中就萌發了跟堂叔干的念頭。
跟隨堂叔學了一段時間后,郭建民可以做簡單的活兒,木活兒也賣上了價錢。
魯班凳子,是中國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品,郭建民不僅制作出了魯班凳,還根據經驗制作出了魯班馬扎。
“可當我決心宏圖大展時,文化大革命來了,木雕被當作‘四舊’破了。”郭建民不甘罷業,卻也抵不住時代“枷鎖”。
整裝再出征
“能干啥就干啥,何不放開膽子搏一搏。”
不能靠木活兒闖天下,郭建民便進入學校開始學習知識。
高中畢業后,郭建民先是在村里當民辦教師,做過翻砂工,后當過村主任代理村支書,也算是村里有頭臉的人物。在他任村干部期間,為村里修路、修排水溝,改變村容,以企促農發展村經濟,一系列興村助農的舉措得到群眾認可,長葛電視臺、許昌日報、河南電視均有報道,在當時,郭建民也成為石固一帶的新聞人物。
郭建民自己研制出來的“兒童玩具”。
“干翻砂創業時,廠里用的模具都是我自己制作的,當時不少專門做模具的人都說要來我這學習。”郭建民說,“做生意期間,我也積累了一些財富,但更多的是積累了知識,長了見識。”
后來卸任村干部之后,郭建民首先想到是堂叔家傳的“老古董”,木雕是已失傳多年的老家當,如今想起,郭建民仍信心滿滿,躍躍欲試。
郭建民購買的檀木。
“過去是捆著手腳,終日提心吊膽,什么也干不成。現在手腳放開,政府搭平臺,自己顯能。”郭建民說,“能干啥就干啥,何不放開膽子搏一搏。心有所想,行有所至。”
郭建民是當地很有名的曲胡工藝師傅,他做的曲胡、二胡不僅音質好,而且外觀非常精巧。
雖已暮年,郭建民決心整裝再出征。他開始購料、買工具,做起“木雕”,還要使祖輩留下的“手藝”發揚光大,再續新篇。
終有成功路
“如果年輕人有愿意學的,我非常歡迎。”
郭建民是個辦事果斷的人,想到做到,重拾手藝不難,郭建民很快便做好了幾把弦子。眼看是光明大道坦途通,誰知禍事又發生。2020年12月,郭建民突發腦梗,癱倒在床。
“兒子在外地工作,兄弟又都在外打拼,一切只有靠自己。”郭建民靠著自身的信念,堅持鍛煉,堅強做事,“手腳不便先做小活,小活做不好,就做打磨,由磨到做,由小到大。”
郭建民堅強地從病床上站起來、干起來,如今身體狀況恢復如初,繼續從事自己心愛的事業。郭建民先后購買了精密車床、全自動雕刻機、電刨、電鋸、電鉆等,建起了自己的木雕作坊。
郭建民制作的搟面杖使用檀香木,耐用不易腐蝕。
一半是傳承,一半是自學成才,郭建民找比例、看模板,說起來容易做著難。
“從選材上就不能馬虎,從槐木到棗木,買完木材回來需要反復試驗,才能做出來一件成品。”郭建民笑道,“檀木、紅花梨一類的木料是最好的,我也是等到手藝完全成熟之后,我才敢買檀木做魯班凳。”
盡管過程很艱辛,但結果卻是好的。郭建民制作的魯班凳一上市就成為“講究家”的搶手貨,而他制作的弦子、二胡等樂器,連鄭州的客人都慕名而來。
魯班凳、魯班椅、魯班鎖、諸葛亮運糧草的木牛流馬車、樂器曲胡、二胡,生活用品大搟杖、小搟杖,這些東西在郭建民的家中隨處可見。
每到春節,郭建民還免費為全村人刨光案板、修理家具,僅去年春節就為全村刨光案板80多塊,他一分不收,甘愿奉獻。
“再次做木匠已經16年,接下來我要把‘老手藝’傳承下去,煥發新光彩,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郭建民激動地說,“如果年輕人有愿意學的,我非常歡迎。”
全媒體記者/張雨晴通訊員/楊應甫
版式/王銳審校/文潔終審/趙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