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廣西二胡專業好嗎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廣西二胡專業好嗎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在南湖校區,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在相思湖校區。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是我國辦學歷史悠久的高等音樂教育機構之一,是廣西唯一一所專業培養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研究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的重要教學機構。
作為廣西藝術學院的主干院系之一,音樂學院的辦學涵蓋了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兩個教學層次;學院下設“九系一部”:聲樂系、流行音樂系、鋼琴系、作曲系、民樂系、音樂學系、錄音藝術系、管弦系、民族藝術系、藝術實踐部。專業涉及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學、錄音藝術4個學科7個方向。
其中,“音樂表演”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及特色高校建設專業;“音樂學”學科為自治區級重點特色學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專業為自治區優勢特色專業;《聲樂》、《作曲》、《計算機音樂》、《二胡演奏》等課程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
參考資料來源:
桂劇是用桂林的方言演唱的劇種,此劇種生動活潑,重以細膩而富于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一直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桂劇是經過湖南祁劇的演變才慢慢形成的。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不少人曾說桂劇與京劇十分的相似,其實說起來是很有淵源的。
京劇與桂劇不僅唱同樣的西皮二黃,演同樣的《打棍出箱》,用同樣的胡琴、月琴、三弦等三大件伴奏,而且他們還一樣來自200年前安慶的徽班,與進北京的徽班一樣,也有一個“三慶徽班”。有這么多相似之處,桂劇與京劇自然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了。
二者所不同的是,當年的徽班路經湖南到了廣西,與當地的昆腔、弋陽腔、亂彈等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皮黃(彈腔)、高腔、吹腔、昆腔、雜腔小調等五種聲腔組成的新劇種,稱為桂林劇,或叫桂班戲,也就是現在的桂劇。更有意思的是,據說在1928年以后,不少桂林的劇場紛紛到上海請京劇演員到廣西演出,自然又增加了兩個劇種的親緣關系。
如今,除了在桂林本地以外,在南寧、柳州等地都有專業或非專業的桂劇團,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相應的劇團領略桂劇獨有的嶺南魅力!
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桂劇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桂劇最開始是用桂林話演唱祁陽戲。
京劇念白是北京地區的方言,桂劇念白是桂柳話。
京劇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桂劇以彈腔為主體,音韻格律與京劇大體相同,但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和雜腔小調。
伴奏樂器"武場"都是打擊樂器,但京劇是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桂劇除了板(扎板、搖子)、大鑼、鈸,還用脆鼓(板鼓)、戰鼓、大堂鼓、小堂鼓、云鑼、星子、碰鈴等;"文場"都是管弦樂器,京劇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桂劇除了月琴、三弦,還用二弦(似京胡)、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吶、唧吶(即海笛)等。
京劇、桂劇都有生旦凈丑,但又有區別,如京劇的生行分老生、武生、小生、紅生 、娃娃生,而桂劇分為生、末、外、小、武五種;京劇的丑行分文丑和武丑,而桂劇分為丑和小丑。
京劇臉譜大致可分為紅臉、黑臉、藍臉、綠臉、黃臉、白臉、金臉和銀臉;桂劇臉譜大致可分為整臉、四塊玉、歪臉、爛臉、粑粑臉、象形臉以及豆腐干臉(丑)。
京劇傳統上全部由男性扮演,桂劇一般男性女性都有上場表演。
謝邀,在當年廣西桂劇進京演出的時候,很多觀眾都驚訝:“怎么感覺跟我們京劇一樣啊?”
其實這類事件在戲曲中并不奇怪,首先,京劇和桂劇都唱西皮二黃調,都是屬于皮黃腔系統的劇種。
其次,當年桂劇演的《打棍出箱》劇目,在京劇中也常演,而且用的伴奏樂器都以胡琴、月琴、三弦作為主要樂器。
最后,京劇和徽劇的淵源頗深,而桂劇跟徽劇的淵源也不低,也有一個“三慶徽班”在廣西。
唱腔、樂器、劇目一樣,也不怪有人說桂劇跟京劇很像了。
當年徽劇是跟漢劇匯合之后,采用了兩個劇種中的皮黃腔(實際上徽劇跟漢劇也很像,因為兩個劇種也都是皮黃腔),與北京的京腔結合,形成了皮黃戲,也就是后來的京劇。
而與此同時,有的徽班去了其他路線,比如有的去了上海浙江等地,去廣西的這個徽班,是經湖南到的廣西,與當地的昆腔、高腔、梆子腔等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皮黃為主,高腔、梆子腔、昆腔、雜腔小調為輔的,五種腔調結合的新劇種,也就是今天的桂劇。
巧合的是,京劇基本上也是這些元素,并且也是以皮黃腔為主。
兩者的經歷驚人的一致,不知道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當然,盡管桂劇跟京劇很像,但是由于桂劇中的打擊樂器,除了大小鑼之外,還有戰鼓、大鈸、小镲、星子等打擊樂器,主要一打開場鑼鼓,還是可以很容易區分桂劇和京劇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廣西二胡專業好嗎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廣西二胡專業好嗎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