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說一說二胡的基本功,拉弓與推弓的技巧和方法,因為很多初學者對推拉弓理解還是有一些模糊,故此我們簡單講一講兩塊的內容,方便大家的理解和練習,具體如下。
物理學分析推拉弓:在空弦尤其是內弦空弦時,拉弓的摩擦力是使弦往更繃緊的方向移動,推弓正相反,使弦往稍松一點的方向移動,所以拉弓音略微顯得高。手指按弦后,憑手指調節就把這個小偏差消化了。
注意推拉弓用力均勻,可以減小這種離差,絕對消除不可能,基本聽不出就行了。
拉弓,即“拉弓開、手腕領”。拉弓時,手掌順勢展開,右手腕向右稍偏斜前方領弓。右手腕要稍稍向外突起呈“外伸狀態”,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要注意大臂不要過早地向外伸展,以致肘部過分抬高,造成“大臂架起”的不良傾向。另外,在拉弓時,右臂不可向右后方運動,使弓子拉成一個園弧狀。
推弓,即“推弓合,大臂領”。推弓時,右手掌合攏,大臂引領,右手腕內曲向左推弓。要以大臂往回收作為先動點,帶動小臂向左推進。此時,手腕應呈“內屈狀態”。當大臂收完后,小臂繼續向左推;小臂收完后手還要將弓子推進幾公分,使手腕再次轉換成“中間狀態”,以便開始下一個拉弓動作。
注意手腕靈活,推弓手腕是向里拉的,拉弓是向外的,感覺上就是把這弓退進去又拉出來一樣,其他四指除了大拇指中間那個關節隨著手腕推進而折,拉出而直,主要是你懂這個手法,再每次拉二胡的時候最好拉這個推拉弓,空弦拉個10到30分鐘,假如每天這么一練,那么你的二胡功底是很扎實的,二胡技術需要多學多練。
外弦推弓:手臂開始回收,手腕自然微屈,中指、無名指、拇指與食指控制住弓桿,掌心靠近弓毛,向外、向左做平直運動,肘部不要抬高,弓毛緊貼琴筒,運弓方向保持直行,速度穩定,力量均勻直至手臂完全回收,此時,掌心與弓毛有一定距離。
兩條練習,每次休止時都要唱出前面與休止符同節奏的音,培養耳朵對音高的反應,初步形成音準概念、節奏概念。
二胡演奏,不是拉就是推,還有什么講究?
是的,應該有講究,樂曲中有些地方拉比推要好,而有些地方推又比拉要好,這也是一種弓法技巧。
按照人的生理特點和習慣,一般手向右拉比向左推有力,所以強拍或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拉弓就比較合適,相反,弱拍或平淡的地方顯然推弓就更好。例如二胡重音、強位置的音(如四個連續的十六分音符中,第一和第三個音)、二胡原位擊弓及一些墊弓等,一般都采用拉弓弓法。而弱起小節第一音或弱拍起的音,以及其他弱位置的音,還有樂曲結尾最后一音等,都采用推弓弓法。
不過,以上只是說的一般情況,實際演奏中,因為旋律千變萬化,也不一定這般拘泥。強拍可以用推弓,弱拍也可用拉弓,只不過注意調節音量罷了。如連續的幾個重音,就可以采取一拉一推的方式(但要加強推的力度)。對一些民間小調或戲曲音樂中的快弓演奏,可打亂正常弓序,就是先推后拉,以吻合民間戲曲的風格。
在京胡演奏中常用的弓法基本都是以推弓為主,這是因為演奏者要把京胡放在大腿中前段,而且京胡要斜向外則,這一來持弓的右手就要向右上方斜,從動力學和生理學上解釋、人的手從上向下的重力感應來操控弓毛向下方有加速度的慣性,而使推弓干凈利落,強而有力,符合京劇的特色!
在二胡獨奏曲《新婚別》以及《蘭花花》中都出現了連續幾個拉弓,從這兩曲的劇情分析,描寫的都是婚變和抗婚中的悲憤的描寫,這種連續重音拉弓,使右手急速進行幾個連拉弓時,高高上提的弓毛借用慣性擊打在琴筒上,對弦產生強有力擦碰,發出鏗鏹有力的悲憤之情。
總之二胡演奏,要講究弓法的力度原則,要盡量順從自然,同時也要靈活多變。
推拉弓就講到這,明天我們繼續講一講二胡的練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