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二胡如何拉好孟姜女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二胡如何拉好孟姜女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要說這種提問,是不宜的,什么是“最”?每個人的經歷與理解和感受不一定能完全一樣。比如悲傷,悲哀,悲痛,悲慘……各不相同,卻各有觸動。這樣吧,既然說起“悲”,那么給你推薦一首由管子曲改編成的二胡曲,叫《江河水》,改編后的二胡獨奏已經超過了原管子曲的影響。這首曲子,是表現一個年輕婦女,到江河邊哭她死于官府徭役的丈夫的情景,一對恩愛夫妻,丈夫被抓去服徭役,不幸慘死,妻子得知,悲痛欲絕,來到江河邊,對著滔滔江河水,痛哭控訴……不知你聽了覺得悲還是不悲?
很少聽二胡拉出來的曲子,就在最近,陪閨女預習五年級上冊語文書時,里邊有篇課文,叫做《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要求背誦的,我也跟著背誦下來了。
出于好奇心,查閱一下二泉映月的原創,原創是阿炳,以為研究音樂的道人。聽了聽他的這首二泉映月的原聲,琴聲升騰跌宕,更多的是悲傷。尤其原創的聲音,讓人聽了不禁悲從中來。后來有好多的改編好的二泉映月,聽著沒有原創那么的悲涼!
《江河水》呀,《二泉映月》只能屈居第二。因為前者是描寫黃河邊漫漫黃霾,一老婦領著一小孩,二人倶是破衣爛衫手拿破籃去討飯,
那后者則是一襲破爛不堪青衫老者,在昏影燈光胡同口,拉著琴踽踽獨行。
中國古代愛情傳說,流傳下來的數不勝數,但傳播最廣、最經典、最凄婉感人的是四大傳說,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孟姜女》、《牛郎織女》。作為傳說故事,史上是否確有其事,確有其人,已無從考證,也不可能考證明白,牽強附會只能惹來笑談。像梁祝故事,現在全國竟然考證出了古跡17處:墓10座,書院6座,廟一座,山東濟寧馬坡鄉還出土了明正德年間所立梁祝墓碑,不過也只是記載了梁祝傳說。你信那個。
當今有一股考證風,對一些流傳深廣的人、物、事進行探討。凡事講究認真,愛做學問是好事,但要把握一個度,對歷經1600年以上,反復加工再創作的文學作品進行考證,認真程度恨不得令主人公起死回生,坐到訪談節目主持人面前,親口講述自己的愛情故事,述說自己的結局歸宿,這就過了。對于文學作品,傳說故事,我們考證人物,糾結其真偽,完全沒有必要。正確態度應該是,繼承、發揚、光大,是如何利用現有資料進行再創作,讓故事日臻完美,使之傳播更廣,更利于大眾接受。這一點,建國初期的文藝工作者們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1958年11月,為向建國10周年獻禮,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生何占豪、陳剛,接受了創作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任務,到59年2月,作品成功,進入排練。1959年5月27日,讓我們記住這個日子,在上海蘭心大劇院,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次公演,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這只中國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從此名揚寰宇,完成了交響音樂民族化的偉大創舉。而當時的俞麗拿年僅18歲。
《梁祝》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由上海電影制片廠1953年拍攝的越劇電影。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參加會議期間,建議放映該片,并提議在邀請函上介紹:請你欣賞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從此,梁祝故事的這一名字也流傳開來。
近年來,梁祝故事被改編成為芭蕾舞、電視劇等等,演奏也有了鋼琴、二胡、笛子甚至薩克斯,都很成功!
86年春晚,歌曲《化蝶》將梁祝故事演繹出了新高度: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淚染雙翅身化彩蝶翩翩化叢來,歷經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歌詞凝練出了梁祝故事的真諦,是對原有音樂的最好詮釋。
現在,我們不是去考據梁祝故事的真假,有那么悠久的歷史,有那么廣泛的基礎,故事應該有因有果。我們要做的是,創作再創作,提高再提高,讓梁祝故事更加深入人心,使之成為教育年輕人婚戀的范本。
個人觀點,歡迎探討評論。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二胡如何拉好孟姜女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二胡如何拉好孟姜女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