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老少年藝術樂團”,因為經費緊張
變廢為寶88歲老人巧手自制二胡
5月15日,劉基業老人用自制的二胡演奏(掃二維碼獲取更多詳細內容)。記者陳柯妤攝
一個廢舊油漆桶能做什么?大多數人會當做垃圾扔掉或者用來裝東西;一支廢竹竿能做什么?有人會拿來當柴燒,也有人會扔掉。
但在家住長沙縣南山路的88歲老人劉基業眼里,這些都是可以用來制作樂器的寶貝。油漆桶、廢竹竿、水管、掃把柄、廢棄的X光片……經過劉基業“妙手回春”,變為一把1.6米高的二胡,不僅能奏出完整旋律,音色還能媲美馬頭琴。
自制二胡豐富樂隊聲部
劉基業是位癡迷音樂與文學的老教師。5月15日,記者剛走進他的家,看到的是老式立柜留聲機、上海牌座鐘、姿態雅致的盆栽,墻上掛著大小篇幅的字畫,每一個物件都透露著這位88歲的老人骨子里的文人氣息。
在客廳沙發上,記者看到了老人變廢為寶自制的兩把二胡。體型較大的二胡為棕紅色,長約1.6米,白色鏤空花紋的音窗中間刻有一個飛舞的“龍”字,木質弦軸上則雕刻有精致花紋。另一把略小些的二胡,覆以一層鋁膜,通體銀色,十分特別。
“大二胡渾厚,拉起來有點像馬頭琴,銀色的中音二胡是今年春節前才剛剛完工。”劉爺爺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星城“老少年藝術團樂隊”二胡音部太少,市場上二胡賣價又太高,“因為經費有限,要豐富樂隊的中低音聲部,就想到自己來做做看。”于是,劉爺爺從廢品堆找來大小合適的舊水管做琴筒,用家里的拖把握柄做琴桿,在五金店買來鋼絲做琴弦,用家中的廢舊X光片做音箱膜片,按照二胡的比例估算制作。
劉爺爺介紹,這兩把特別的二胡現在是社區樂隊的重要成員,彌補了樂隊中低音部不足的缺陷,在樂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吹拉彈唱,老有所愛
回憶起年少往事,劉老津津樂道。從小學到大學,加入歌詠隊、寫話劇劇本、擔任學生會的文藝股長、給音樂老師代課……劉基業幾乎“承包”了學校的各種文藝活動。
1993年退休后,劉基業最開心的就是又有時間“搗鼓”自己喜歡的東西:詩詞、書畫、剪紙……家里擺著這幾年大大小小比賽獲得的獎杯、獎章。不僅如此,“閑不下來”的劉老還組建了一支百余人的社區老少年藝術樂團。
在劉老的客廳里,除了兩把“大號”二胡,柜子上還擺著他親手制作的京劇羅帽,上邊綴滿了絨球和珠子,一動就嘩啦啦響。很難想象,這頂漂亮的羅帽的原材料只是裝飲料的幾個易拉罐。
“這也是樂團表演要用的道具。”劉爺爺指著羅帽上的頂花笑著說,“幸好自己有點剪紙基礎,能刻出復雜的花樣。”對年近九旬的劉基業來說,不論是自己在家制作樂器,還是和隊友們一起切磋交流、排練節目,都是件快樂又幸福的事。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陳柯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