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嗩吶是以嗩吶為主奏的民間吹打樂,也稱鼓吹樂。正寧嗩吶是隴東嗩吶三大派系中的一種,這種體系中的嗩吶音色洪亮純凈、細膩委婉、柔中帶剛,聲色連貫流暢、音域寬廣,演奏技巧豐富,經(jīng)歷幾代藝人不斷傳承加工,以其為數(shù)眾多的曲牌、龐大的、廣泛的民俗應用,獨特的演奏技藝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成為我國浩瀚的民族民間音樂中一個獨特的樂種。
正寧嗩吶自明代傳入縣境,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從清代逐步成熟至民國達到興盛,建國初又有了新的生機。清代初期在正寧已有秦腔班社廣泛活動于民間,而嗩吶已進入民間班社樂隊,作為伴奏樂器。從民間文化發(fā)展順序來看應該是先有嗩吶自樂,后才被作為道情和秦腔的伴奏樂器。
正寧嗩吶班社,當?shù)厮追Q“吹手班子”、“樂人”、“響手”,班社沒有一定人數(shù)限制,少有二人,多則十余人。由七至十人組成的隊伍叫“全班子”。嗩吶演奏中的配器有“大件的”、“小件的”兩種組合形式。其中,“大件的”由兩支筒者為f的bB調(diào)中音嗩吶領頭,伴有堂鼓、鈸、小釵、鉤鑼各一面;“小件的”組合也稱“細樂”:由一支筒音為a2的D調(diào)高音嗩吶領頭,伴有板胡、二胡、揚琴、笛子、三弦、土管子等,打擊樂配干鼓、暴鼓各一面,牙子、梆子、小鑼各一付等。正寧嗩吶曲牌內(nèi)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風格。曲牌中上下重疊式、一步式、二部式和各種自由式除符合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器樂曲結構原則外,還具有獨特的程式性特征。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為器樂化較高的傳統(tǒng)曲牌類、民歌變化類和地方戲曲相關類;就習俗應用可分為通用曲牌、紅事曲牌、白事曲牌。代表作有《開門》、《挑水》、《宮調(diào)》、《繡荷包》、《祭靈》、《雁落沙灘》、《哭長城》、《狀元游街》、《粉紅蓮》等。
在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長河中,正寧嗩吶藝術已發(fā)展成為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慶陽“音樂方言體系”,演變?yōu)橐粋€獨特的較為成熟的樂種,它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遺存,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中的瑰寶。同時,深深的熔鑄在正寧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成為正寧人民精神的律動和節(jié)奏。2007年9月,正寧嗩吶被列入第一批慶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神剪”彭粉女的藝術人生在古絲綢之路東起第一石窟,看佛陀千年的微笑“羅水出于川”,羅川古城因此得名我市6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