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海民族樂團將攜手著名作曲家何占豪于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何占豪作品音樂會》。
26歲時,他與陳鋼一起,將流傳千百年的愛情故事《梁祝》幻化成了動人的樂章,感動了無數人。86歲時,他親自執棒,攜手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二胡演奏家馬曉暉以二胡與小提琴二重奏的版本,再譜《梁祝》,熟悉的旋律由中西方兩件極具代表性的樂器共同演繹,似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柔情傾訴,也似中西方音樂文化的深情對話。
提及何占豪,可能很多觀眾想到的就是他與陳鋼一起合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部作品,讓這兩位當時躊躇滿志、充滿創新精神的青年作曲家,實現了用西洋樂器高度技巧,傳達中國音樂語言風格和內容的藝術理想。
青年時代的“初心”一直深深印刻在何占豪的創作生涯中。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始終探索著一條“外來形式民族化、民族音樂現代化”的道路。
昨晚的音樂會上,何占豪不僅擔任指揮,還為觀眾講述了每部作品創作背后的心路歷程。
開場曲民族管弦樂《胡騰舞曲》,以華麗的異域風情,呈現盛唐的氣象萬千;阮協奏組曲《吟詩感懷》通過《山居秋暝》《秋夕》《江雪》三首唐詩,用意境化的語言詩意地表達了古代文人高潔闊達的精神世界;箏·樂·詩與合唱《陸游與唐婉》則將宋代詩人的千古絕唱演繹得凄美而又磅礴,演出中,77歲的表演藝術家喬榛也登臺獻聲。
民族管弦樂《彝寨山景》和二胡協奏曲《重上井崗》表達了作曲家對新中國的贊美。曾經多次探訪祖國邊疆云貴山區的何占豪,親眼見證了少數民族同胞由苦到甜的生活轉變,于是有了《彝寨山景》的有感而發。《重上井岡》則從一位老紅軍的視角出發,歌頌為民族復興前赴后繼的英雄。
蝴蝶翩躚60載,何占豪先生不忘初心,用不斷的追求和豐富的創作,實踐著他的音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