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聽的聲音讀好聽的文字給你聽——揚子晚報副刊去年10月14日推出“好聽”欄目。邀請專業主播、志愿者以及本報讀者獻聲朗讀,將副刊的原創文章變成“有聲版”。讓我們一起欣賞有聲的文字。
NO.41叫辭
作者:陳茂生
朗誦者:張道鑫
(B座西窗朗讀志愿者,南師大播音主持專業)
天色剛剛放亮,并不寬敞的天水路上前前后后停放數輛搬家車,各家主人挎著裝滿“細軟”和重要憑證的手提包,指揮搬場工人把家具和包裹搬上車。
老宅“征收”、新房尚建,戶戶都要自行過渡。搬離幾十年的居住地似乎應有點悲壯或再有個眼淚鼻涕一把的影像特寫,實際卻匆匆又匆匆,如一聲令下部隊即可開拔的架勢。有各項政策引導,眾鄰居來不及感傷,相互一個招呼一個擁抱便各奔東西,等在新居再見要二、三載過后,有的甚至“揮手從滋去”再難相見。
搬家緊張進行中,隔壁老王突然拉住老母親,嗓門沙啞地來“叫辭”。老王長得人高馬大,與之毗鄰多年也算“世交”了,但平素似乎沒有更多交往。年少時的小王據說是天水路“一只鼎”,打過架犯過錯也被辦過“學習班”,以后到里弄加工組現在在弄堂口當社區保安。幾十年廝混在這條不長的馬路上。閑暇他會拍拍豐盈的肚腩頗為得意地說,這里面有油水還有一肚子故事與傳說,每個門牌號的變遷都曉得來龍去脈。對面來個老者,老王知道他年輕時考不上大學但“二胡”拉得特好,無奈到里弄做“社會青年”簡稱“蛇皮”,以后去了外地農場靠“二胡”少吃不少苦,回來后在弄堂口賣過小百貨。迎面碰見一個姑娘,老王也知道她娘當年比她還漂亮,改革開放后弄堂里第一個穿超短裙、玻璃絲襪。后來跟外國人結婚、離婚又結婚,嘖嘖!說到此老王搖搖頭。真想讓他“口述歷史”,不過他說離開這里的街情街景,那些雞零狗碎的故事說起來“沒勁”;統統“清零”算了。
老宅逼仄、潮濕、陰暗,住在這里的人多次發誓賭咒:一旦可以離去,絕不回頭。但真到搬家時刻卻有難以名狀的惆悵。很多原本沒有感覺的人和事、用腳丈量無數次的弄堂、那棵帶不走的枇杷樹……猶如無數拽住衣袖的情絲,“留下”卻已不能。還是老王說得“煞根”:房子是國家的,叫你搬還給各種優惠條件,閑話多啥啦?話雖如此,“叫辭”的老王眼角紅紅,向母親雙手作揖后快速轉身離去。
查過各種詞典,都無關于“叫辭”的注釋。市井生活里但凡“離別”時向非親非故的鄰居、長輩告別為“叫辭”;當年“上山下鄉”潮起,鄰里間“叫辭”聲聲不絕。
搬家汽車即將啟動,母親多少有點傷感?!鞍峒摇睂ζ胀ㄈ思覍儆凇按笫录保绕淅险⒗辖?、老人。整理那些千年不扔、百年不用的勞什子已夠頭痛,而人文與環境的剝離又何嘗不令人感覺酸楚?等在新地方萌生新枝、撐出一片綠蔭,又是十幾、幾十年的光陰。
節日假期前后有臺風襲擾,無眠中默誦“小樓一夜聽風雨”,不知老王在臨時暫住地過得還好嗎?
來源:揚子晚報編輯:張晨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