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樂器,愛好和初學者眾多,對于大多數非專業朋友,往往缺少更多的練琴時間。如何用較少的時間達到入門水準,并較快的成長為一般音樂團體的普通樂手。這里的“較快”,是我想匯報交流的主要問題。
二胡
我自學二胡起步于2000年(50來歲),近日在百家號發布了演奏視頻《一枝花》《蘇南小曲》《小花鼓》以及葫蘆絲《月光下的鳳尾竹》等。有些感悟和大家交流一下。
目前在二胡的教與學當中,雖然已經有不少的系統教材,以樂理為根據,以演奏家多年浸潤探索出來的大家公認的動作要領為正確動作教與學。但基本上是以奏講奏,動作多以模仿為主。所以,這過程欠缺了基本振動知識的介入,也就是欠缺了結合物理本質的教與學。因為樂器發出的每一個聲音,都是嚴格遵守振動規律的,包括二胡的琴弦琴皮琴筒乃至琴桿的振動,這個振動規律其實可夸張地稱為二胡的靈魂。
很多人會認為物理學不僅太難,甚至會認為藝術和物理學根本是不搭邊的兩大學科,是不能扯到一起的。其實在龐大的學琴隊伍中,具有初、高中以上學歷的比比皆是,我們僅僅需要物理學中的某個環節的知識,即可幫我們理解很多技巧的本質。比如初中物理就學了杠桿平衡原理(這個對運弓的直、勻很有幫助,下次專門具體討論),中學物理也講到了琴弦振動規律。
下面以琴弦振動規律為依據,討論一下音準、揉弦的問題。
在練琴過程中,老師或朋友教給琴友如何準確的下指壓弦,教材上也有指法圖。琴友是否曾經進一步思考過?為啥指位圖上壓弦的位置是這樣的呢?本質依據是什么?一些朋友會回答:演奏家著作上畫出來的呀。當然有不少朋友不去思考諸類問題的。
其實只要想想中學學過的弦振頻率公式,對于指位音準、以及揉弦的本質就會豁然開朗,心中明朗有數,學琴中接受要領更快、更主動。弦振公式如下
弦振公式
f=(1/2L)*(T/ρ)^(1/2)
f:琴弦振動頻率
L:有效弦長(手指觸弦位到琴碼的距離)
T:琴弦的張力(即琴軸拉緊琴弦的力)
ρ:琴弦的線密度
當二胡定好音之后,可認為琴弦的線密度ρ和張力T是不變的。由公式可看出,若想改變弦振頻率f,只能改變有效弦長L,L越大(長),頻率越低;L越小(短)則頻率越高。據此完全可以計算出每個音位的準確位置(限于篇幅和必要性,這里從略)。在拉奏二胡時,手指壓在琴弦不同位置,正是改變了弦長L,從而讓二胡發出需要的聲音。由此就可以去感悟音準的問題。
依據上面的弦振頻率公式,我們還可以輕松理解各種揉弦技巧依據的基本原理。
例如滾揉,是利用指肚在琴弦上滾動,使有效弦長L以某個固定位置為中心,在短、長間做交替變化,從公式可知,弦的短、長變化必然導致頻率f的高、低改變,而且是以某位置的基頻為中心,在一定范圍內做頻率的高低變化。使滾揉達到悠揚動聽的效果。其頻率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示意圖如下
滾揉弦振頻率f隨時間t的變化
而壓揉本質上改變的是弦的張力T。當加大手指對琴弦的壓力時,可看到琴弦變彎了,由此可理解,確實是改變了琴弦的張力T(即琴軸對琴弦的拉力),而從公式可知,T越大f就越高,反之亦反。于是可知,壓揉是改變手指壓在琴弦上的力,來達到改變頻率,使樂音在頻率上出現變化,美化樂音的。壓揉頻率f隨時間t的變化規律,見下圖
壓揉弦振頻率f隨時間t的變化
比較兩圖可知,壓揉只能在某基頻位置做出高于基頻的變化,而不能出現低于低頻的樂音,所以壓揉和滾揉動作不同,物理現象不同,在聽覺上感受也不同。
所以,二胡演奏目前用的最多的揉弦屬于壓滾結合式。
依此類推,對于滑揉、摳揉、遲到揉弦等技巧,我們都可依此做出分析。
綜上所述,學習樂器有要科學的思考,了解物理本質,會使練琴更主動,提高的更快,對其它弦樂器也有相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