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王湛
(??2017年長坑小學民樂隊參加浙江省“非遺薪傳”現場展演賽)
在麗水市縉云縣章村小學,有一位二胡拉得特別棒的音樂老師。
今年33歲的馬鑫飛,不僅教學生們拉二胡學民樂,還為他們打開了戲曲表演的大門,讓學生們擁有更多的成長可能性。
馬鑫飛將自己對民樂的熱愛與擅長,融入到鄉村教育中,打造了學校里第一個婺劇專場和一系列精品婺劇節目,更是在2016年帶著學生們前往北京參與CCTV教育電視臺網絡春晚的錄制。
“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來到首都,那次的北京之旅特別難忘。”馬鑫飛說,他知道孩子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一把二胡
讓鄉村的孩子找到自信
馬鑫飛是縉云縣本地人,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他,在長坑小學就讀期間學習了二胡。
“回到村里我爸爸覺得自己兒子會拉二胡非常驕傲,帶著我到處演奏,我也因此獲得了許多贊美,”馬鑫飛說,“去省里比賽時,我沒有更好更貴的樂器,也沒有漂亮的演出服,但我還是憑自己的努力拿了一等獎。”
因為出身農村,他覺得自己在各方面資源、見識也許都比不上城里的孩子,但這把二胡,給了馬鑫飛自信。
2007年,馬鑫飛從師范專業畢業,畢業實習時,所有同學都選擇了城里的學校,馬鑫飛卻選擇回到自己的母校長坑小學,“一開始我并不是在職在編教師,收入很低,但我堅持當代課老師”,后來,他前往同樣是鄉村小學的章村小學任教。
音樂課上,馬鑫飛教學生們拉二胡、吹嗩吶、打鼓、演大戲……根據文化課成績和音樂天賦的高低,他讓幾類學生嘗試不同的發展方向。
“一類是成績相對弱,但藝術天分非常高的孩子,”馬鑫飛會建議這些學生發揮藝術特長,努力進入藝校學習,以后能在專業的院團工作,“另一類是成績好,藝術天分也高的孩子,我會鼓勵他們走入高等音樂學院,畢業后成為專業教師甚至一流的音樂人才。”
馬鑫飛在學校成立了民族打擊樂團,參加的學生大多都是班級里比較調皮、學習不自覺的學生。
“這些學生成績都一般,沒有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他說,“就是這樣的一批孩子,他們從打木凳子到鼓,整整花了三個月,把自己的調皮勁兒都放在了訓練上。”
后來,樂團排練的曲子《金鼓神威》在杭州演出,被浙江音樂學院的院長看中,他提出免費讓其中兩個天賦高的孩子上學,傳承中國民族打擊樂。
身在鄉村,就把鄉村的資源利用起來,“我們鼓勵孩子們多上山,去挑選山上會響的東西,聽聽它的聲音有什么不同”,學生和老師一起去竹林挑竹子,親手做打擊樂的樂器。
“每個孩子存在自己的個體差異,就像學校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有自己的形狀和用處。”馬鑫飛并不認為每個孩子都只有學文化課這一條路,而是行行出狀元,“鄉村的孩子也并非只能上中專、技校,最后畢業出來打工。”
一臺婺劇
走上央視舞臺
“在樂器教學中,我發現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演奏樂器的,但是有很多小孩非常有欲望去展示自己,所以我思考怎么為這些孩子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馬鑫飛想到了戲曲。
2012年,縉云縣提出“婺劇進校園”項目,馬鑫飛便在學校開設了婺劇社團,開出縉云縣第一個校園婺劇專場。
“首先我要抓住各種機會參加培訓,學習戲曲知識,再帶領全體師生唱婺劇、演婺劇”,學會唱演還不夠,馬鑫飛思索著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節目。
他帶領團隊打造了第一個精品婺劇節目《水斗》,參加了CCTV教育電視臺網絡春晚的錄制。“那是我們學校第一次上北京表揚節目,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來首都,”馬鑫飛說,“這說明我們山里的孩子也可以取得全國性的藝術成績。”
《探谷》、《斗戰神猴》……一系列婺劇節目陸續從馬鑫飛與學生的學習、排練中產生,許多學生選擇去婺劇學校繼續學習婺劇,畢業后在婺劇團或其他藝術團工作。
通過婺劇,馬鑫飛看到了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能。除了民族打擊樂和婺劇,章村鎮小學結合非遺文化——上宕功夫,全面普及武術教學。“學校的每一位小朋友都會打拳。”他說。
馬鑫飛覺得,所有的孩子對于長期的學習都會有厭倦期,所以在一天的學習當中,音體美課程就尤其重要。“我用音樂學科給孩子帶來快樂,用聽、仿、動、唱、演來完成我的教學目標,讓孩子對音樂充滿好奇,渴望學習音樂。在音樂的熏陶下,他們會變得越來越有精神,越來越有活力,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學習別的學科也更加主動了。”
“我喜歡鄉村教育,我想努力整合教學內容,開創出一條全新的鄉村音樂教學新路子,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臺,提供更廣闊的藝術發展空間。”馬鑫飛說,“讓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回報社會,建設家鄉,就像我自己一樣,藝術教育能讓孩子們改變命運。音樂老師也可以是創造未來的工程師。”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