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可能有些怪,二胡是個死物件,怎么會有性格和脾氣呢?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生活中,男人們大都有這樣一種體驗:女人一般都愛發脾,耍小性子。遇到這種情況,聰明的男人通常都采取忍讓的辦法,遇到女人耍小性子時,最好不要去招惹她,否則的話,定會有你好瞧的,不會有好果子吃的。
女人的這一特點,跟二胡倒有幾分相似,因為二胡也有耍性子的時候,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這時你如果去拉二胡,是絕不會出現好效果的。當然了,問題并不是出在二胡身上,是人的情緒作用于二胡的結果。我只是打個比方而已,目的是告訴廣大二胡愛好者:
當你情緒不好或受雜事困擾的時候,就不要去練二胡了
我們都該有這樣的實踐體驗,當你心情處在愉悅狀態時,拉起二胡來就會覺得非常得心應手,對音樂的感覺會處在最佳狀態。二胡也好象也通人性似的,與你的配合也非常默契,呈現出的聲音效果與你的期待正好相符。
反之,當你的情緒不好或受雜事困擾,心煩意亂的時候,這時再拉二胡,無論是聲音效果還是樂曲主題效果,都會顯得很糟糕,二胡仿佛跟你故意作對似的,全然沒有任何美感可言,讓你的興趣蕩然無存。
由此,又可推導出一個結論:拉二胡前,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情緒狀態。
拉二胡之前,為什么要先調整好情緒狀態呢?
拉二胡,這本身就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沉浸在美妙的樂曲中,會讓我們產生愉悅的心情。只有心情美好,我們的動作才會做到位。心緒處在寧靜狀態,才能夠精力集中,弓法、指法就能正常發揮。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對諸葛亮巧設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幾十萬大軍的故事都不會陌生吧。當時,諸葛亮城中已無御敵之兵,但他擺了個空城計,讓士兵打開城門,自己則登上城樓,焚香撫琴。撫琴時,諸葛亮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悠揚的琴聲平靜自然,沒有一絲荒亂。司馬懿也懂音樂,他從諸葛亮的音樂中聽出了平靜,因此,才沒有貿然攻城。諸葛亮的空城計成功了。
諸葛亮空城計的成功,在于他是以平靜的心態來撫琴,至少,他是將真實的心態強行壓下,轉換成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態。假如他的琴聲里哪怕透出一絲的荒亂情緒,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這故事說明,音樂是人的心境和情緒的反映。沒有好的情緒,就不能正確的表達樂曲的情緒要求。
拉二胡時的這種情緒要求,是由音樂的情感表達需要所決定的。例如在演奏比較歡快的《賽馬》、《喜送公糧》、《江南春色》這類曲子時,如果你自身情緒不佳,便很難對曲子的歡快情緒做出正確的表達。
或許有人會說,情緒不好時,就拉些體現悲傷情感的曲子,這不就合拍了嗎?比如拉些傷感情緒的《江河水》、《病中冷》等。其實不然,樂曲所要表現的情感和拉琴者的現實情緒是兩碼事。樂曲中的情感或情緒是作品的內在要求。而你現實中的情緒是生活中的情緒,作品中的情緒需要你去呈現,而不是感染,呈現是藝術,感染是影響而不是渲泄。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對于情緒不好時不要拉二胡這件事,也要區別對待。不是說,情緒不好時就絕對不要拉二胡。也有特殊的時候,情緒不好的時候,通過拉二胡,也能實現這種情緒的轉化。前提是你必須要放下現實中的情緒,讓自己真正把注意力真正轉移到二胡上,轉移到樂曲中。而這種轉移,二胡恰恰能起到媒介作用。
以上是個人在學二胡過程中的體驗,你有什么體驗,不妨談談。
下一篇
北京的金山上二胡獨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