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清(中間)輔導農牧民朋友們。
在擔任文化文明志愿輔導員的兩年多時間里,最讓任國清感動和印象深刻的事就是:農牧民們一邊做著飯,填著灶火,依然不放下手里的樂譜,堅持在練習。“就沖著農牧民朋友的這股勁兒,我一定要傾盡畢生所學,讓廣大農牧民朋友盡快精神脫貧。”任國清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任國清是奈曼旗頗有名望的二胡表演藝術家,本可以在家中頤養天年的他不甘于平淡的生活,將自己滿腔的熱情投入到奈曼旗文化文明志愿輔導工作中。2015年7月,由奈曼旗委宣傳部牽頭,文化文明志愿輔導工作轟轟烈烈的全面開展起來。組建隊伍、擇賢選能,第一批組織輔導員共55人。他就是其中的一位。
讓本土文化在奈曼大地絢麗綻放
2017年底,他響應奈曼旗委宣傳部的號召,又一次出發了,這次的出發地點是白音他拉蘇木,而且一去就是25天。
為了將農牧民枯燥的生活譜寫成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任國清將自己對樂器深刻的理解和在40年從藝生涯里沉淀出的靈感相結合,發明了一種新的樂器——八度拉撥琴。可是如何將八度拉撥琴推廣,卻讓任國清犯了難。八度拉撥琴的入門并不簡單,更因為其獨特的指法要求,讓有弦樂經驗的演奏者也并不能輕易的學會演奏八度拉撥琴。作為一名烏蘭牧騎的老隊員,經常下鄉的任國清清楚的了解農牧民的狀況,深知八度拉撥琴對于很少接觸樂器甚至沒接觸過樂器的農牧民們困難太大。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考與嘗試后,任國清發明了一種入門更容易、演奏更簡單的樂器——小八度拉撥琴,并將小八度拉撥琴帶入到文化文明志愿輔導工作中。通過對白音他拉蘇木高圖村和廟屯村25天的輔導,農牧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小八度拉撥琴的演奏技巧,并能熟練的演奏6首曲子。
向公眾呈現農牧民的新形象
“通過宣傳發動,把廣大農村具有文藝愛好和特長的農牧民組織起來,通過教育培訓,使他們具備一定的文化活動組織能力,鍛煉他們成為積極的文化文明創建主體,成為活躍在農村文化舞臺上的優秀分子。”是奈曼旗文化文明志愿輔導工作的目標任務,也是任國清工作的目標。
在輔導工作完成后,任國清并沒有急于離開白音他拉蘇木,他知道僅僅二十幾天的輔導并不是工作的終點,輔導工作需要舞臺來考驗成果。在年關將近之時,任國清與白音他拉蘇木領導組織策劃了《幸福團圓過大年》兩臺文藝演出,包括小八度拉撥琴合奏、大合唱等形式共30多個節目,農牧民們爭先恐后的報名參與演出,想要展現自己風采的熱情十分高漲。
向社會傳遞刻苦奮進的正能量
白天輔導一個村,晚上輔導另一個村,吃住都在農戶家里,長達一個月的工作,讓年近60的任國清在身體和精神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任國清的妻子患有腦血栓,需要人照顧,可這些都沒有阻礙他為文化文明輔導工作奉獻出自己的力量,他依然兢兢業業、認真負責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在工作中,任國清同樣遇到了很多的難題。高圖村和廟屯村的農牧民中蒙古族居多,其中很多人不能用漢語流利的交流,甚至有的不會說漢語。任國清在輔導過程中,聽不懂的就比劃,比劃不懂的就找人翻譯,把想要教授的內容一點一滴的融進農牧民的心中。
讓文化的種子在農牧民心中生根發芽
提到對未來文化文明輔導工作的想法,任國清充滿激情的說:“一定要加深文化文明志愿輔導工作,不要讓工作斷層,要在農閑時繼續輔導。我們現在輔導的對象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他們會影響下一代,這樣我們的文化文明輔導工作就在農村生根發芽。”
雖已接近年關,他依然忙碌在文化文明志愿輔導工作的第一線。連續一個多月的工作并沒有讓他的熱情退卻,他這樣說道:“就是不在家過年我也要去!精神脫貧工作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