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重申一下,所寫這些十大系列的目的,只是為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很多人也許不知道,也許不了解中國的傳統樂器。寫這文章僅僅是為了給繁忙的您做一下介紹而已。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二胡
二胡(拼音:Erhu)始于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二胡的表現力很強,有蕭瑟纏綿、飛揚跳脫也有揮灑流暢,既適宜表現深沉、悲凄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風華國樂,弦音飛揚,喜悲由人,一曲動古今。
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于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旸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就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弦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后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闭f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并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后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后,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后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就如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性能超常發揮,并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發展
據《中國文化史三百題》提供資料:宋代是外來樂器與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第二階段。
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又稱二弦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制出新穎的胡琴。這一樂器充分標志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
后來,由于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分化,出現配合秦腔、豫劇需要的板胡,京劇、漢劇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墜子需要的墜胡,廣東粵劇需要的高胡,潮劇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說唱用的四胡,川劇用的蓋板子,河南越調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戲用的枕頭琴,侗戲用的牛腿琴,壯劇用的馬骨琴,晉劇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樂器。所以,二胡實際上是這眾多的弓弦樂器中的一種,它的得名遠遠晚于胡琴。所以說“二胡”始于唐朝是不準確的,應該說“胡琴”始于唐朝。
樂器分類
產地分類:江西琴(龍韻牌)、北京琴(龍韻牌)、蘇州琴(虎丘牌)、上海琴
根據琴筒情況分為四類:圓筒二胡、八角二胡、六角二胡、扁筒二胡、雙層底托二胡、前八后圓。
名家名曲
獨奏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劉天華
《病中吟》、《月夜》、《空山鳥語》、《苦悶之謳》、《悲歌》、《良宵》、《閑居吟》、《光明行》、《獨弦操》、《燭影搖紅》
華彥鈞(阿炳)
《聽松》、《二泉映月》、《寒春風曲》
趙寒陽(龍韻)
《賽馬》、《二泉映月》、《病中吟》
孫文明
《流波曲》
黃海懷
《賽馬》、《江河水》
蔣才如
《北京有個金太陽》、《憶親人》、《川江船歌》
魯日融
《迷胡調》、《秦腔主題隨想曲》、《采花》、《搖籃曲》
周維(龍韻)
《葡萄熟了》
王國潼、李秀琪
《奔馳在千里草原》
劉文金
《長城隨想》《豫北敘事曲》
朱昌耀
《江南春色》、《蘇南小曲》
陳耀星
《戰馬奔騰》
陳剛、何占豪
《梁山伯與祝英臺》
張式業
《一枝花》
王建民
《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風情》
高韶青
《隨想曲》
譚盾
《火祭》
嚴潔敏
《卡門主題隨想曲》
關銘
《蘭花花敘事曲》
賈鵬芳
《睡蓮》
楊青
《秋之韻》
王曙亮、梁奇、李澤昆
《剪窗花》
協奏曲
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劉文金
《三門峽暢想曲》
吳厚元
《紅梅隨想曲》
何占豪
《亂世情侶》、《別亦情》、《莫愁女幻想曲》
楊春林
《長恨歌》
吳華
《天仙配幻想曲》
黃曉飛
《長恨歌》、《母親》、《六月雪》
顧冠仁
《夜月》
譚盾
《臥虎藏龍》
蔡東鏵
《浮徒》
河圖
《江山此夜》、《雨碎江南》
二胡是當之無愧的民樂之王,因為弦樂是最難掌握的,音準和音色極難把控,所以也說二胡易學但很難學精,真想學好的話,沒個幾年甚至幾十年,很難窺其精髓,相比較而言,學琴的和學吹簫的話,每個鍵都有固定的高音,不必擔心音準問題,三五年也就差不多了,因此也就有了三年琴五年蕭,一把二胡拉斷腰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