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二胡演奏,總會聽到“定音”“定弦”與“定調”的說法。
很多人把二胡定音與定弦的概念混為一談,從而把三者之間的關系搞的混亂不堪?
按照字面理解,“定弦”,似乎就是調“定”二胡空“弦”的音高?
這種理解對不對呢?
如果不對,二胡的“定音”“定弦”,以及與之緊密相聯的“定調”,其準確含義又分別是什么呢?
三者之間有什么區別?
為了正本清源,有必要把二胡定音定弦與定調的概念理順如下。
為了敘述方便,首先從二胡空弦音的定音說起。
1.定音:
我們都聽過電臺廣播中的“剛才最后一響是北京時間X點整”的報時,那是利用原子鐘的震蕩來作為校對時間的標準。
同樣的道理,在音樂中也必須選定一個標準的音,來作為統一音高的校對標準。
這就是國際通用的標準音——440Hz的a1(la)音(鋼琴鍵盤中小字1組)。
為了確保二胡的最佳音色,根據標準音高,調定二胡的外弦空弦音高與標準音等高,
然后按照五度音程關系,調定內弦音高為比外弦低五度的d1(re)音(293.66Hz,鋼琴鍵盤中小字1組)。
這一過程,叫作二胡內外弦空弦音的定音。
由此可見,二胡內外弦空弦定音D~A,是基于C調的基礎之上的。
后續定調與定弦的問題,也基于此基礎之上。
2.定弦與定調:
在首調唱名法記譜中,除了調號表達中的英文字母不同之外,不同調高的調式主音都記作相同的1(do)音。
反過來,調定的二胡內外弦空弦音2~6,也可以唱作2~6之外的其它不同唱名。
與之緊密相聯,二胡的調高,自然也就由C調變成了C調之外的其它不同調高。
把調定的二胡內外弦空弦音2~6,唱作2~6之外的不同唱名,以確定內外弦唱名,從而形成不同調高的這一過程,分別叫作二胡的定弦與定調。
舉個例子,把基于C調的內弦音2(ra)唱作1(do),相應的外弦以比內弦高五度唱作5(sao)時,就由2~6弦變成了1~5弦。
相應的,二胡的調高,也由1=C變成了1=D調。
以此類推,其余內外弦空弦音的定弦,與其緊密相聯的相應調高如下:
1=bB調(3-7弦)
1=A調(4-i弦)
1=G調(5-2弦)
1=F調(6-3弦)
1=bE調(7-#4弦)
其中,1=C調(2-6弦)
1=D調(1-5弦)
1=F調(6-3弦)
1=G調(5-2弦)
1=bB調(3-7弦)5種弦(調)常用。
由此可見,按照字面意思,定弦就是調“定”二胡空“弦”音高的說法是錯誤的!
3.定音、定弦與定調的區別
定音:
只涉及空弦音絕對音高的變化;
在按照國際標準音調定內外弦空弦音高的基礎上,定音與定作什么弦、什么調無關。
定弦與定調
只與把調定了內外弦空弦音唱作什么唱名有關,相應的與定調有關,與空弦音本身的音高無關。
定弦,是在調定了空弦音高的基礎之上,從唱作不同的唱名角度來定義的以唱名來表達的一個概念;
而定調,則是與定弦緊密相連的、從調式主音的音高位置角度來定義的以調號的方式來表達的一個概念。
無論定弦還是定調,二胡內外弦空弦音的音高始終不變。
從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定弦與定調是緊密相連的,
二胡的定弦與定調,是通過在固定音高的前提下,唱作2~6之外的不同唱名——定弦來改變調高的。
二胡內外弦空弦音的音高分別定為音名D~A,不管如何定調定弦,二胡內外弦空弦音的音高,始終都是固定不變的,此時內外弦的唱名唱作2~6。
基于二胡內外弦固定C調音名D~A不變的基礎上,如果把其唱名唱作2~6之外的其它唱名,則隨著唱名的改變,二胡的調高也隨之相應的變動。
定弦與定調之間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在二胡調高改變的同時,必然伴隨著空弦音唱名的改變;
反過來,在二胡空弦音唱名改變的同時,必定伴隨著調高的改變。
這就是定音、定弦與定調之間的主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