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朋友在拉二胡時,常有弓子發飄的感覺。
弓子發飄,這不僅僅是一種感覺這樣簡單的事,而是一種運弓的錯誤。它所造成的后果很嚴重,就是拉不出實音,聲音飄忽不定,使演奏效果大打折扣。
弓子發飄,易發生在弓根與弓尖處,以弓尖處最為多見。當然,也不排除弓子中間處的可能,但很少見。
二胡運弓,弓尖處為什么容易出現弓子發飄的現象呢?
這是因為:一是弓子運行到弓尖處,右手對弓子的控制力大大減弱,弓毛的貼弦力度也相對減弱,導致弓毛與琴弦的摩擦力也相應變小,致使二胡拉出的聲音不實、不飽滿,于是,便出現了虛音。感覺上,便給人以弓子有些發飄。
二是運弓至弓尖處,很多人都有把弓尖抬起的不良動作。弓尖抬起,會導致弓毛貼弦不緊,弓毛與琴弦便產生了微小的距離,弓毛與琴弦的摩擦力自然會減弱。
運弓時弓根處也容易產生弓飄感,原因出自拉琴者的下意識形為。這種下意識形為,緣于對傳統觀念的固執。我們知道,傳統的理念中,二胡的弓根要抬高一些,與琴簡是要保持一個很小角度的。為什么要這樣?這與二胡的制作工藝有關。
傳統的二胡制作,蛇皮是直接蒙在琴簡上的,而現代的二胡制作,蒙在琴簡上的蛇皮是有一道金屬固定箍的。這道金屬箍,一方面有固定蛇皮的作用;另一方面,還有防止弓毛給蛇皮造成磨損的作用。
傳統的二胡持弓,弓根稍有抬起,就是防止弓毛對蛇皮產生的磨損。
現代的二胡制作工藝,金屬箍在蒙在琴筒上的蛇皮是一個凸起,運弓時,弓毛只能擦在這個凸起上面,根本擦不到蛇皮,完全沒有必要擔心這種磨損。一些人喜歡在琴筒上貼上一條膠布,本意是防止弓毛給琴皮造成磨損。這種作法,其實是一種心理作用,事實上,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由于新工藝的產生,因此,持弓、運弓原則也發生了改變。
新的運弓原則,要求弓根不必抬起,整個運弓弓毛要始終緊貼琴筒。這樣,才能保持弓毛在運弓中的一致性,無論是弓根與弓尖,擦弦角度始終不變,這樣,便保持了二胡發聲的一致性。
新的運弓形式,要求弓毛的全段始終都要緊貼琴筒,緊貼貼弦與緊貼琴筒,這是二胡運弓必須要嚴格遵循的兩個原則。
弓根處易出現弓子發飄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只要跳出傳統的運弓模式,不必抬高弓子就可以了,而弓尖處易出現弓子發飄問題的解決,相對講要困難一些,因為它涉及的不僅僅是持弓問題,還涉及到弓力的把控、運弓方向等多方面問題。
先說說弓力的把控。通常情況下,運弓的力度在弓根、弓子的中段還是很容易保持穩定的。弓尖處,由于至右手的距離變遠,右手對弓子的控制力便會減弱,因此,右手會發生顫抖,弓尖處便容易發生弓子發飄的現象。解決的辦法,就是要加強對全弓段力的控制能力的訓練。
事實上,由于持弓的角度關系,弓尖部位多數時候都是處于琴筒外側的懸空狀態。只有用到弓尖處時,它才收回到琴筒上運行狀態。
拉外弦時,弓子接近弓尖時,一定要記住弓尖不能抬起,同時,弓毛緊貼琴筒的動作不能變型,這兩點很關鍵。再就是拇指向外推壓弓桿的力度要適當加大,這樣,弓毛的貼弦力和向前的推力與弓根與弓的中段對弦的壓力才會保持一致性,弓飄的現象也就不會發生了。
同樣道理,在拉內弦至弓尖處時,右手食指和無名指對弓毛要加大向內扣壓的力度,這樣,才會保持全弓段弓毛對琴弦施力的一致性。
弓子發飄,說到底還是個運弓技術上的問題。弓毛要始終緊貼琴筒,弓尖不要抬起,這是兩個關鍵技術。把握住這兩點,問題便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