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馬志宇通訊員于洋)在一場喜迎卯兔新春的音樂會中,聽見了二胡與薩塔爾的對話,聽見了古箏和新疆揚琴的和鳴,聽見了歌劇與新疆民族樂器的交流。
這種奇妙的音樂碰撞和融合,發(fā)生在14日晚的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天山春來早”2023年新春音樂會中。
當晚9時,新春音樂會以作曲家施萬春《節(jié)日序曲》開場。這首交響樂作品,表現(xiàn)了普天同慶、萬民歡騰的節(jié)日氣氛,因為經(jīng)常在重要節(jié)薩塔爾日奏響而為中國觀眾所熟知。當現(xiàn)場觀眾聽到新疆民族樂器,諸如艾捷克、熱瓦普、薩塔爾等合奏這首熟悉的樂曲時,一種熟悉卻又新鮮的體驗油然而生。
全新的音樂感受將持續(xù)貫穿整場音樂會。當威爾第歌劇《弄臣》詠嘆調”女人善變“的主題,被中央歌劇院男高音劉怡然的演唱酣暢淋漓地表達時,聽慣了交響樂伴奏的觀眾或許會有這種感受:新疆民族樂器演奏的《弄臣》“女人善變”唱段,也可以很“善變”。“我還挺喜歡民族樂團演奏的“女人善變”,很奇特的視聽感受。”觀眾邢宇杰這樣說。
其實不止觀眾,就連參與音樂會的表演者都對這種音樂融合的新嘗試深感驚喜。作為2022年文旅部“訂單式”援疆人才,中央歌劇院女高音徐春雨已經(jīng)在新疆藝術劇院工作近6個月了,這次音樂會是她首次和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的合作。在新疆民族樂器的演奏中,她獨唱了兩首歌曲,一首中國藝術歌曲《我的深情為你守候》,“我很感激和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的這一次合作,我認為這很像一次藝術探索,呈現(xiàn)出怎樣的藝術效果只能留給咱們新疆觀眾評判了。”徐春雨說。
她還演唱了一首新疆經(jīng)典民歌《一杯美酒》。“對我來說,為新疆觀眾演唱這首在新疆家喻戶曉的新疆民歌,很有壓力,因為新疆人太喜歡它了。”徐春雨說她用不到十天的練習這首歌曲的維吾爾語歌詞部分,為此她參照了歌唱家迪里拜爾對這首歌曲的經(jīng)典演繹,“我盡量能夠在歌唱語氣和語感以及情感表現(xiàn)上,傳達出這首歌曲中新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新疆觀眾喜歡我的表達。”徐春雨如是期待。
歌聲與器樂聲交融,不同類型的樂器也在碰撞。青年古箏演奏家曹照照彈奏了古箏曲經(jīng)典之作《漁舟唱晚》。觀眾也許無數(shù)次聽過古箏和二胡的二重奏形式,或者古箏與中國民族樂器的合奏版本,但這一晚,當古箏彈奏的五聲音階回旋,與新疆民樂器活潑而富有情趣的演奏,相互對答、往復唱和,他們確從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中,聽見了“唱晚”之趣。
浙江音樂學院國樂系二胡教師、青年胡琴演奏家張詠音,與民族樂團合作呈現(xiàn)了《清明上河圖組曲》之《抬轎圖》。這樣一首極富河南音樂風格的作品,原由河南豫劇代表性弦樂器墜胡和板胡演奏。張詠音說,她和新疆民樂器合奏獻上的《抬轎圖》,是二胡和新疆傳統(tǒng)民族樂器的融合,是一次有趣的音樂嘗試。“我和薩塔爾演奏家米合日古麗·阿不里孜合作的《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則更像是這兩種民族樂器的對話。”張詠音說,她希望新疆觀眾從《抬轎圖》中聽到輕松愉快的“步步高”寓意,從《花出兒為什么這樣紅》中展望新年美好生活。
馬頭琴與新疆民族樂器合奏的《萬馬奔騰》,二胡與艾捷克、馬頭琴的三重奏《葡萄熟了》也都叫人印象深刻。“用新疆民族器樂演奏西洋歌劇,改編演奏傳統(tǒng)國樂經(jīng)典作品,此次新春音樂會‘新’在各種音樂風格的交融。我認為可以用一個詞形容這場新春音樂會,就是‘耳目一新’。”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團長張銳說。
“從表現(xiàn)形式來看,這是一場中國民族音樂作品、中國經(jīng)典聲樂作品、西洋歌劇與新疆民族樂器融合的藝術嘗試;從曲目編排來看,這又是一場心中裝著觀眾的音樂普及。”在本場音樂會指揮、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主任許知俊看來,一場音樂會是為觀眾而演,音樂會在觀眾心中的認可度和受歡迎程度才是這場演出的最重要的評判標準,從這個角度考量,他認為“天山春來早”新春音樂會就是新疆觀眾所需要的,可以說“正逢其時”。
當晚的新春音樂會以民族管弦樂《我們新疆好地方》結尾。熟悉的旋律在小年夜的烏魯木齊文化中心音樂廳響徹,民族樂團展望新一季演出,新疆人民期待家鄉(xiāng)更美好。
“天山春來早”2023年新春音樂會第二場演出,將在15日21時與您相約文化中心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