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義烏城西街道何斯路村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草根文化達人,名叫何英豪。今天上午,記者在義烏市古今文學研究院院長徐敢的陪同下來到何斯路村,在村子西端一間依山面水的簡易小屋里,見到了滿臉胡茬的何英豪。
據徐敢介紹,今年73歲的何英豪是義烏有名的草根文化達人、戲劇達人、作家,他不僅會寫小說、詩歌、劇本,會作詞,會譜曲,還會拉二胡、敲鑼鼓、吹笛子。他早年一直在鄉鎮工作,創作靈感大多來自基層一線,所以他的作品特別接地氣、能打動人。
自小喜愛文學,幾十年筆耕不輟
“我讀小學的時候,就迷上文學了,老師經常拿我的作文在班上當‘范文’讀,同學們都很羨慕我?!焙斡⒑勒f,他很早就是浙江省作協會員了,學校畢業后雖然一直在鄉鎮工作,但從沒荒廢寫作這一愛好。到目前為止,他除了在各種報刊雜志發表數千篇文章外,還出版了4部長篇小說和3部詩歌集。
問及自己最滿意的文學作品是哪一部?何英豪連忙擺擺手說,雖然自小喜愛文學,而且也是幾十年筆耕不輟,創作了長篇小說《風箏飄飄》、詩集《溫馨的家》等不少作品,但至今為止還沒有寫出一部讓自己非常滿意的作品?!霸僬f,作品寫得好不好,要讀者來評價,我說了不算。”
何英豪家的書架比較陳舊,陳列的書籍也不算多,記者隨手拿起書架最邊上的一本詩文集《風光這里獨好》。該詩文集于2016年6月由文匯出版社出版,里面分“故鄉情懷”“游覽拾趣”“民間幽默”“田園歡歌”四輯。文章有對歷史的回望,有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有對身邊人物的描述,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清新自然的風格。
“我是一個農民,又沒上過大學,知識很有限,見識也膚淺,寫不出什么高大上的東西來。”在來何斯路的路上,徐敢就曾告訴記者,何英豪是個學問很高但特別謙虛、工作很認真但生活很隨意且不修邊幅的“老實人”“莊稼漢”。果不其然,還沒等記者仔細看文章,何英豪一把搶過自己手中的詩文集,笑呵呵地說書里沒啥好看的,還不如坐下來品品他沏的“清明谷前茶”來得好?!叭绻嫦肟次覍懙奈恼?,等下送你幾本就是,嘿嘿?!?/p>
“他現在更喜歡談戲劇了,那你就跟記者好好說說你的婺劇創作經歷吧。”徐敢這話一出,剛坐下準備陪記者一起好好品茶的何英豪,頓時好像又“心血來潮”,侃侃而談。
少年時就曾組建劇團,自編自導婺劇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投機起來垃圾堆前也能聊半天??磥磉€是徐敢比較了解何英豪的喜好,一提起婺劇,何英豪連忙從書柜里拿出他最近正在創作的一部婺劇提目,津津有味地“高談闊論”起來。
原來,退休后尤其是近幾年,何英豪把只要精力都花在了戲劇的創作上。據悉,何英豪退休后開始嘗試寫古裝劇,而且第一個作品就大獲成功。他創作的古裝劇處女作《龍鳳劫》榮獲首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劇本獎,被收入國內權威雜志《中國劇本》(2012年首期),并由義烏市婺劇團搬上舞臺演出。他創作的第二個古裝劇《雙玉環》還獲得了第八屆全國戲劇文化獎?銅獎。
何英豪笑稱,他不僅從小喜歡寫作,也從小喜愛婺劇,14歲那年,他就結集了村里的幾個伙伴,在家門口演戲?!半m然是小孩子玩的游戲,卻也像模像樣。劇目有《桃園三結義》《借云破曹》《牛頭山》《文武八仙》等,節目全是我自編自導,所有道具也是自己制作。胡須用藍黑線做,刀用木板屑做,劍用篾青做,鞘用向日葵桿做,爸爸的鉤刀鞘拿來當鼓板敲。”
回憶起少年時的趣事,73歲的何英豪開心得像個小孩?!按蠹疫€正兒八經地排練,戲排好了就趁月夜在村門堂里演出。老人們看了都說演得不錯,看看挺有意思的。演戲能得到大人們的贊揚,我就更來勁了,后來我把自己組建的‘戲班’命名為何界劇團,人員從七八個發展到30多個。”
后來,何斯路村成立了農村俱樂部,學過司鼓的何英豪專門為俱樂部編排了《春耕曲》《聘金》等節目,還根據村工作隊的旨意編過婺劇《不忘階級苦》10場戲。不過,何英豪真正走上創作之路是在上世紀90年代。1993年,電視劇《神醫朱丹溪》到上溪黃山八面廳拍攝,在鎮里工作的何英豪負責接待工作。在與劇組人員,特別是編劇宋連圭、導演秦燕頻繁接觸以后,何英豪學到了很多創作知識。在宋連圭的指導下,何英豪從加強對青少年真、善、美的道德教育出發,寫出了劇本《陽光下的花朵》。
“寫了《陽光下的花朵》后,我的劇本創作便一發不可收。”改革開放時期,為了歌頌開拓創新,促進商城發展,何英豪精心創作了《錦上添花》《連娘對》等大型現代戲劇本,得到了省戲劇家協會副會長呂建華等多位專家的好評。
從骨子里愛音樂,
樂當免費的“村晚”總導演
“除了寫劇本,這幾年我還編了很多村歌,自己寫詞作曲。”何英豪撿起書桌上厚厚一疊稿紙,笑成自己是個“老頑固”,至今還不習慣用手機,還沒學會在手機里寫字、發微信。他依然還習慣在稿紙上寫歌詞、填歌譜。
還真沒想到,去年在義烏市村歌大賽中獲大獎的好幾首村歌,居然都出自一個不會玩手機、不會用電腦的老人之手,如摘得大賽二等獎的赤岸鎮萊山村“亮麗古萊山”,還有城西街道益公山村村歌“夢中家園”、上溪鎮下樓村村歌“幸福萬萬年”等。何英豪認為,現在退休在家,也沒什么特別重要的事情要做,能盡自己所長幫各村編編村歌,也是一件挺讓自己開心的事?!皩σ粋€自小喜歡寫詩歌、喜歡音樂的人來說,編村歌還真不是什么難事,一首村歌幾天就可以完成?!?/p>
說到歌曲,何英豪不由從抽屜里掏出幾本帶“國字號”的獲獎證書,如他創作的《我是義烏人》,2012年7月,獲得了由中國音樂家協會舉辦的第十屆“祖國之春?中國民族民間歌曲演創高端選萃”的“中國民歌精品金獎”?!斑@是一首城市民歌,作詞作曲前后也就花了一周時間。你看歌詞‘我是義烏人,生長在烏傷城,同年哥是阿儂的大名稱。肩挑著貨郎擔喲,風風火火闖進五洲大門。雞毛換糖羅!……’評委說,這首歌最大的妙處就是極具地方特色,‘雞毛換糖’不僅僅是義烏精神的生動體現,也是民族的、世界的?!?/p>
何英豪說,退休以來,他有了更多閑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說拉二胡、寫歌、寫小說。他寫小說喜歡一氣呵成,寫歌也如此。一首歌寫完了,他會擱在一邊,但日后會不時翻出來看看,不斷完善它。“我寫歌,只當是一種精神的愉悅,閑來教孩子們一起唱唱自己的歌,也是賞心樂事?!?/p>
據悉,何英豪還是村里多年“村晚”的總導演?!拔业谝淮萎斂倢а菔呛嗡孤反迮e辦迎國慶60周年鄉村文藝匯演那一年,我還專門為那臺晚會寫了一首激越雄渾的大合唱,這首歌后來還一時成了村里的流行歌曲,題目叫《偉大的中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一個偉大的中國,中國,你是東方的巨龍……”何英豪說,那場文藝匯演共有20個節目,他直接編排的有四個,參演兩個。首次當總導演就大獲成功后,“村晚”總導演的位置就“鐵定”了他。
如今,何斯路村文化娛樂廣場,隔三差五要舉辦各種形式的文藝活動,依然少不了“總導演”何英豪的身影。
“寫歌寫劇本,拉二胡、京胡、板胡,敲鑼鼓,吹笛子,編排節目等,都是我骨子里喜歡的東西,我會一直做下去?!痹诤斡⒑揽磥?,是民間藝術的深厚土壤滋養了他藝術創作的靈感,他有義務和責任為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王志堅
編輯喵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