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
在蘇州姑蘇區梵門橋弄,有一家擁有近70年歷史的老工廠,廠區內建筑多為紅磚瓦房和水泥樓房,廠房的外立面上布滿了爬山虎,歲月的痕跡與時代的烙印,使得這里看起來極具年代感。若非門口掛著的廠牌,很難讓人把這里和全省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基地聯系起來——光二胡就年產8萬把,占到蘇州地區二胡產量的7成。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進隱匿在古城小巷中的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看“蘇作樂器”是如何傳承至今、創新發展的。
△蘇州民族樂器一廠
一把二胡需經160多道工序,定制產品數年后才能提貨
還未進入蘇州民族樂器一廠的生產車間,切削聲和敲打聲已經傳來。復古氣息十足的車間內,幾名師傅正坐在各自的工位上低頭忙碌,打磨琴桿琴筒、燙制琴孔、去脂蒙皮。他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現場聲音嘈雜卻井然有序。
△工廠生產車間
當天天氣悶熱,車間內幾臺落地風扇呼呼吹著。燈光下,來自鹽城的周師傅手持毛刷,進行著俗稱“粘肚皮”的工序,這是一種將兩塊木片用膠水粘連至部件上的工作,周師傅的操作臺上已經整齊碼放了一排排組件。周師傅告訴記者,當天他會一口氣制作上百件這樣的組件,待它們晾干成型后備用。
盡管是個“80后”,但周師傅已有20年的二胡制作經驗,不過在廠里甚至說在這個車間里,他還屬于“小字輩”。坐在周師傅后面、正打磨著二胡琴桿的劉師傅,20世紀90年代初就來到了廠里,擁有40多年經驗的他,手法更加沉穩老練,在回應采訪時,節奏也未有絲毫變化,“完整的桿,每個月我能制作200柄左右。”
△工匠正在制作二胡
該廠總經理易慧銀介紹,廠內目前共有工匠數十人,不少人已年過六旬,他們每人或多或少都掌握著制作方法并精熟幾項工序。由于制作一把二胡需要多達160多道工序,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他們便會將“接力棒”傳給下一名同事,故一把手工二胡所需工時不短,高檔定制產品更是要下單后數年才能提貨。“單單是能拿來做二胡的木料,通常就要經過三年的自然風干。若是產品最后檢測有瑕疵,還得從頭再來。”
△工匠正在制作二胡
易慧銀表示,二胡制作入門容易學精難做,選材、工藝加工、造型、蒙皮等各個環節都十分講究,特別是蒙皮環節,皮的厚薄、膠的使用量,對發音影響很大。特別是蘇式二胡,向來以音色甜美,南北“通吃”而著稱。經過了聽音選料、精挑細磨、琴筒試音,到反復打磨、上弦、風干等多道工序的打磨,每一把蘇式二胡就有了自己獨一無二的聲線,往往學八年十年的,技藝可能還停留在“入門級”,技藝掌握較難。
“蘇笛”“蘇簫”“蘇鑼”“蘇鼓”……中國民族樂器眾多,以“蘇”字命名的不在少數,蘇州的民族樂器不論從造型還是音色上看都是行業翹楚。據悉,始建于1954年的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是江蘇最大的民族樂器生產基地,二胡年產量8萬把,占江蘇一多半、蘇州地區的7成,箜篌每年銷量也在千架以上。其拳頭產品“虎丘牌”二胡更是有著“全國二胡看蘇州,蘇州二胡看‘虎丘’”的美譽,奠定了蘇式二胡在國內業界的領先地位。除此之外,該廠生產的箜篌、琵琶、笙等樂器也是行銷全國,北京、浙江、四川等多地的知名音樂學院也是該廠的常客。
△博物館里展出的“蘇作樂器”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還開設了蘇州首家民族樂器專業博物館——蘇州民族樂器博物館。1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館展廳里,陳列著全部由該廠研制的包括拉弦、打擊、彈撥三大類在內的300余件“蘇作樂器”,包括二胡、琵琶、古箏以及編鐘,其中的“鎮館之寶”則是一臺由復原了600年前失傳技藝、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奏過的箜篌。
△博物館內展出的箜篌
年營業額超3000萬元,7成銷量來自線上
蘇州樂器制作據傳起源于唐代,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如今的蘇州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民族樂器一廠也于2008年成為了傳承、保護責任單位。如果說產品質量和品牌口碑是一家現代企業的生命線,那運營銷售層面的革故鼎新就是一座傳統工廠煥發新活力的起點。
近年來,為推動民族樂器制造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蘇州民族樂器的知名度與聲量,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在生產、繼承傳統生產工藝基礎上,利用直播媒介創新宣傳推廣模式,助力傳統民族樂器的高質量發展。
△工匠在制作樂器
每周一至周五,每天兩次,該廠直播團隊會準時在多個電商平臺開啟直播帶貨。易慧銀介紹,如今在線上購買過他們產品的客戶有近千人,為此廠里也單獨成立了微信群,以維護這些老客戶。民族樂器在線上展示、銷售,一方面具有品牌歷史和產品質量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文化故事和專業知識可講。“傳播方式的創新也在不斷促進我們銷售模式的迭代升級,將蘇州民族樂器文化更好地傳播給客戶。”
現代快報記者在該廠直播空間內看到,一名年輕的女主播,正使用一款二胡熟練地進行演奏。在演奏結束后,主播又介紹起了手中二胡的制作工藝和材質,最后給出了相應的優惠信息。開播時長不久,已有觀眾下單購買。制作工匠與帶貨主播在同一個空間共存,碰撞出了傳統企業發展的“新和弦”。
除了常規的電商運營外,該廠還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文化與資源優勢。以二胡為例,結合古代傳說,推出“十二花神”系列產品;與二胡名家合作推出聯名款產品;推出跨界朋克風格的民樂產品。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目前蘇州民族樂器一廠年營業額超3000萬元,產品7成銷量來自線上。
“作為蘇州民族樂器制作行業的標桿企業,我們一直在打造這一具有蘇州地方傳統文化特點的產業基地。以產業為基礎、文化為依托,努力擔負起弘揚傳統文化,普及和推廣民族樂器,傳承并發展民族樂器這一歷史重任。”易慧銀說,讓傳統民族樂器制造業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煥發新的光彩,是他們廠所承載的莊嚴使命,“我們會努力讓蘇州傳統樂器的聲音傳遍世界。”現代快報+記者高達文/攝
(校對張紅霞)
下一篇
黃秋生搞笑二胡,黃秋生搞笑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