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它聲音渾厚又不乏穿透力,既適合與其它樂器合奏,又可獨奏。難能可貴的是,二胡更是器樂愛好者的把玩首選。因此,二胡有著最為廣泛的民間基礎,深受大眾的喜愛。
喜歡拉二胡的朋友們,不知大家有沒有這個發現與體驗:
同樣的環境下,二胡的音質白天與黑夜是有明顯變化的,夜間的音質明顯好于白天。
具體講,夜間拉二胡與白天相比,會明顯感覺音質細膩,很少有雜音,聽起來特別柔和。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或許,有人會說,夜間,生活躁音比白天要少很多,對二胡發音產生的干擾少了,二胡的音質自然要比白天要好。
我不否認這一說法。的確,生活躁音對二胡的干擾確實很大,二胡音質的變化,與躁音的大小確實有很大的關系。錄音棚里錄制的音樂,由于躁音系數小,效果自然要比露天環境要好。相反,露天錄音效果要差得多。這說明,環境對二胡音質影響的因素確實很重要。
但這只是外部環境影響,還不是根本原因。二胡的音質夜間比白天好,除了外部環境影響的因素外,還應有內在原因。那么,這個內在原因是什么呢?
二胡的構造很簡單,決定一把二胡好壞的因素,除了尺寸、材質,再就是工藝了。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材質是個決定因素。而最為關鍵的材質是木料和蟒皮。好的木料材質多為老舊紅木、各種檀木,因為這些木料分子密度大,材質堅硬,不易變型。這樣材質做成的二胡,既使長期使用也不變型,這是二胡聲音穩定的重要基礎保障。
木料的選擇,盡管是二胡音質的重要保障,但是,它還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是蟒皮,二胡的音質之所以夜間好于白天,原因和秘密都在這蟒皮上。
我們都知道,蟒蛇是有靈性的動物。它們的生活習性是晝伏夜出。蟒蛇感知外界的事物,除了聽覺和視覺外,另一個重要器官就是它的皮。外界的溫度及獵物的存在,都要靠皮來探尋。因此,蟒蛇的皮具有十多敏感的神經,張馳有度。特別是夜間,蟒蛇皮的神經更為敏感。蟒蛇皮的這一特性,也是天然本能,即使在死后也不會消失,仍然具備。
蟒蛇皮的這一天然特性,即使作為二胡琴簡上的蒙皮,也不會改變。它對聲音極為敏感的特性保持不變。夜間,各種躁音的減少,也是蟒皮最為松馳的時候,拉二胡時,由于蟒皮處在最佳的松馳狀態,因此,發出的聲音也最接近它的本色。因此,聲音也呈現最佳的效果。這才是二胡音質夜間好于白天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