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能庶吉士
編輯|藝能庶吉士
小提琴高把位和低把位音色有很大區別,相鄰的兩個把位音色較為相近。
低把位的是在更靠近琴頭的指板位置摁弦,低把位音色比較結實。
高把位則是指在相對更靠近琴馬的指板位置摁弦,高把位的音色更溫暖。
我們將從力度、音樂、速度三個條件來進一步闡述選擇高低把位的區別。
以“力度條件”選擇把位
我們在演奏作品時,選擇使用高把位還是低把位,通常比較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根據力度來選擇把位。
卡爾·弗萊什
卡爾·弗萊什在《小提琴演奏藝術》中提到:
“用弦選擇在力度的時用E不用A、用A不用D用G用D。由此可見E相比A更容易達到強的力度,在E弦上的把位演奏A會使用三指,而同樣的音高在A上用同樣的三指就變化到五把位,如果再換到D弦就上升到第九把位。”
以此類推,在力度P時,用弦選擇剛好相反,用A不用E用D不用AD用不用G。
大家不難從中得出規律,小的E、G兩根更容易達到強的力度,A、D兩根琴弦更容易達到弱的力度。
就算是同音使用的把位不同音色也會完全不同,用廣力度對比來看使用E弦低把位音色明亮轉換到A高把位為和。
使用G位很有張力和沖擊力轉換為D弦低把位,聲音失去張力和沖擊力相比也是柔和了一些。
1-10譜例中第5小節帶起拍用A演小提部分顯符合品的境和溫暖的音色,如果改用E弦開始首先不容易控制住P力度,音色也太過明亮,導致完全破壞了作品這個段落的意境。
1-11譜例從178小節開始力度要保持是這首作品的一個高潮部分,旋律走向越來越低,也就意味越不容易推向高潮。
如果在181小節第三拍不運用G高把位增加張和沖擊力而改用D弦低把位,就會讓聽眾極不滿足現有的音量,也會造成音樂沒有得到充分的藝術表達。
以“音樂條件”選擇把位
以音樂條件選擇把位,通常我們所說的音樂條件是指特定音樂表情術語,在這類的表情術語限制下往往也明確的表達了作曲家所期望的音色,演奏者需要通過這些信息來合理的選擇更符合音樂表情術語的演奏。
譜例1-12如果不假思索非常容易第三小節的第一個音符使用A弦三把位第6小節用固定把位前兩拍在A弦第三拍收尾回到D。
上方現在所標注的指法更合理的達到表情記號mezzavocc(一半的聲音并格外輕柔),選擇第三小節開始于D弦,讓這個樂的開頭就營造出輕柔統一的音色,并通過第5小節G的連續換把讓第6小節個小節的保持在D,就是高把位的音準困難,也不去破壞作品這個樂句的音色統一。
經過上方的幾個譜例的論證,同音高把位與低把位的音色和塑造的音樂氣氛天差地別。
我們在選擇用弦、指法、把位要符合作品這一段落、樂句、調性的整體色彩來構建合理更富有音樂表現力的指法,不可完全不假思索的按照習慣或簡易來完成。
中央音樂學院俞峰院長在給樂團排練時曾講過:
“要狂熱的追求技術,并讓超高的技術為音樂服務”。
如何才能加強高把位的音準與音樂表達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練習:
首先,可以參考多個小提琴音階教材的一根琴弦上的音階練習逐漸提高音準;
其次,在音準都能保證的同時還在此一根弦上的音階加上揉弦的訓練,初期可以用統一的多種力度,后期可以增加為根據音符走向的高低加入漸強漸弱并讓揉弦配合力度的變化。
以“速度條件”選擇把位
有很多作品需要手指的快速跑動來完成,這對于把位的選擇極其重要,在快速的跑動過程中。
首先、要考慮的是,選擇的把位是否能夠達到準確并且快速;
其次、還需要考慮指法和把位是否符合音色的要求及力度的要求;
最后、還需要考慮盡量減少換弦的次數和換把的次數。
譜例1-13需要很多技巧控制,指換及位選擇要,第26小節如果沒有進行把位選擇,以最簡單的第一把位去演奏那將無法完成這個小節,因為面臨連續的換弦而造成演奏的失敗,而選用了第二把位可以輕松的達到極快度。
第27和28小節的音符同樣都可以在第一把位完成,但是面臨要每一拍換兩次弦,而銜接第二拍的時候,因為第一拍的最后一個十六分音符結束在G弦還要跨過D弦到A上演奏,這無疑給左右手都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并且也無法達到速度的要求。
只有運用連續合理把位選擇,才能達到應該的演奏速度還可以減少換弦,從而達到較高的演奏質量。
譜例1-14因速度較快,在5號后第10小節開始,為了保準和度達標,更合的指法為現在的同把位多換弦指法,如果作品整體速度慢一點,更合理的指法就可以變為第9小節前兩拍21指,后兩拍43指的指法,形成伸指的組合指法。
考到速度原因,有時指法的設定也需要權衡是否能達到速度要求。
參考資料
陳婷,小提琴演奏諸學派述評,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6(03)。
陳俊生,如何在教學中克服小提琴演奏怯場心理,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2
方蕾,小提琴的揉弦技術,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
黃小韶,小提琴發音問題探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2(03)。
韓里,小提琴基本功教學的理論和實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0(01)。
華天初,小提琴制作中對小提琴音色有重要作用的幾個因素,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