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的英文名是RayChen,若不考慮西人名前姓后的順序的話,其讀音與中文叫法完全相同。而Ray是光線的意思,他給人的印象確實是個陽光男孩:開朗,熱烈,高情商,還有點小幽默,氣質迥異于國內一些早已成名而內斂、深沉的中青年小提琴家。
演奏結束后,陳銳與埃森巴赫交流。韓墨攝
再加上一手提琴絕技和對音樂的敏銳感悟,使得我不得不將這篇小文的標題給了他,盡管5月17日至少有一半心思是沖埃森巴赫而來。在從深大穿過小半座城匆忙走進深圳音樂廳之前,我滿腦子都是這位光頭指揮家9年前在這個舞臺的表演身影。
作為第十五屆文博會藝術節最重要的演出之一,克里斯托夫·埃森巴赫率領龐大的德國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SWRSO),加上近年人氣急升的陳銳,上演了一場曲目廣受喜愛的音樂會。對埃森巴赫近乎崇拜的信任,甚至讓我略了一個必做功課:上網了解一下這個聽上去有點陌生的樂團的江湖地位。
拿到節目單方知,該樂團是2016年9月由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和西南德廣播-巴登與弗萊德交響樂團合并成立的,而合并前的兩個樂團都有70多年歷史。特別是斯圖加特廣交,已多次到訪深圳(第一次也是9年前),口碑甚好。這個新樂團雖尚在磨合過程中,但有了埃森巴赫的信譽保證,便很值得期待。
開場曲是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這也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好聽的歌劇序曲之一。埃森巴赫一如2009年12月31日首次在此亮相那樣,深色圓領上裝,肩膀寬闊,頭顱锃亮,且照例緩步走上指揮臺。只不過歲月留痕,他看上去比上次顯得蒼老不少。在他幾乎不動聲色的起勢下,樂隊由弱而強,旋律傷感而隆重。樂手們全神貫注,瞬間進入興奮狀態。以圓號為首的管樂與處于中音區的弦樂充分混響,強化了音樂的震撼力,也營造出唯美的聲學效果。
接下來就是陳銳出場了,曲目是被稱為“史上四大”之一的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他發型時尚,臺容俊朗,含笑托起名為“約阿希姆”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熱情華麗的旋律隨即噴涌而出。第一樂章的演奏奔放流暢,一氣呵成。演奏中,陳銳面部表情豐富,肢體動作較大,且與指揮頻頻交流互動。這令我想起出道不久的郎朗,也是面部多表情且愛與指揮互動。這都是音樂家全身心投入的表現,并非做作。較大幅度的肢體律動,擴大了聲音的動態,也強化了表演的感染力。特別是華彩樂段,他縱橫捭闔,展現出有著個人印記的嫻熟琴技。
第二樂章,他竭力追求更加柔美的音色,令聽眾欣賞到此曲最感人的段落。第三樂章,陳銳更加興奮,所有技術難關舉重若輕,轟轟烈烈地完成了全曲。本身就是獨奏家的埃森巴赫,則始終小心調控著樂隊,力圖給陳銳以最大的展示空間,以收珠聯璧合之效。
大概是覺得“門小協”的挑戰性還不夠,陳銳的加演曲目首選了帕格尼尼的第21首隨想曲。帕格尼尼的隨想曲共24首,每首都有令人生畏的艱難技巧,因而成為高階小提琴手的必練曲目,卻鮮有人能全部合格地完成。這首“21”由連續的雙音與上行的快速連頓弓兩部分組成。陳銳演奏的雙音部分呈現出不可思議的平衡和音樂性,堪稱完美。連頓弓也完成得不錯,稍有瑕疵的是弓子還是跳了起來,與薛偉、黃蒙拉、陳響等國內名家比,略遜一籌。陳銳也很實在,在演奏前謙遜地大聲告訴臺下聽眾,說此曲他過去不敢碰,就是因為連頓弓做得不夠好,現在有了進步,特向大家匯報。
在如雷掌聲中再次上臺,他與樂隊女首席略作交流后,俏皮地對聽眾說,“我的老板同意我再加演一首。”全場再次開心鼓掌。據他介紹,這首樂曲是他自己“創造”的,旋律的動機來自一首澳大利亞的民間歌曲。此曲不炫技,聽上去非常抒情,有天高地遠的遼闊空間,也有柔情似水的思鄉心緒,結構也較完整,是一個不錯的作品。
陳銳出生在臺灣,少年隨父母移居澳大利亞,在澳大利亞長大成才,曾獲梅紐因小提琴比賽冠軍和伊麗莎白女王音樂大賽金獎,今年正好30歲。他的此次演出,刷新了人們對古典作品的舞臺印象,刮起一股青春版的新古典旋風,這對向青少年普及交響樂必將產正面影響。可資證明的是,演出結束后,他去年在迪卡錄制的新專輯CD雖售價不菲(每張150元),仍被排隊熱買。簽名處更是大排長龍,聽眾久久不愿離去。一眼望去,皆以年輕人和帶著孩子的家長為主。
下半場是德沃夏克的《e小調第九交響曲》(自新大陸)。這也是埃森巴赫喜歡的曲目,上次他率領倫敦愛樂樂團訪深的第一場演出下半場,也是此曲。我還在一些視頻或唱片中欣賞過他指揮其他樂團演奏的這一作品。埃森巴赫是由著名鋼琴家轉型而來的指揮家,這一點很像巴倫博伊姆和普列涅夫,因此他的指揮兼具學院派的理性和演奏派的感性。他還是那種善于調動樂隊呈現最好狀態的指揮家。我看過他指揮巴黎管弦樂團與郎朗合作的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視頻,現場效果不遜一流名團。自1972年進入指揮生涯以來,他不僅擔任過費城管弦樂團等世界一流樂團的音樂總監,更多時間是在全球很多樂團擔任客座指揮,成為人氣指數很高的指揮大師。
而他指揮的“德九”,也有較高的辨識度。我個人感覺最突出的,是他對呼吸的良好控制,對音樂的深度思考,和在展現豐富細膩音樂層次上的不懈努力。這在不到10年間兩個樂團中的表現都是一致的。在他的指揮棒下,此次西南德廣交對此曲的整體演繹也非常靚麗。人們從耳熟能詳的旋律中,感受到氣場強大的戲劇張力和動人心魄的音樂魅力。(辜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