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愛樂樂團(德文:BerlinerPhilharmoniker,英文:BerlinPhilharmonic,簡稱BPO)1882年創立,來自德國柏林,駐地是柏林愛樂音樂廳。柏林愛樂原隸屬于柏林市政府,科學、研究與文化部,舊名為柏林愛樂樂團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在2002年1月1日,柏林市議會通過并執行了關于柏林愛樂地位轉變的新法律,并改用現今的名稱。尼基什曾任該團指揮達27年之久,他在任期間為樂團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使之成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交響樂團之一。1954年,富特文格勒擔任該團指揮,此后樂團聲譽更盛。1955年后由卡拉揚接任該團終身常任指揮,由此進入卡拉揚時代,此間演奏會活動和唱片錄音更為積極,無論名與實,都成為世界交響樂團之冠,備受贊揚。1990年阿巴多接替去世的卡拉揚成為樂團的指揮。2002年西蒙拉特成為樂團新任指揮,樂團成員約120人。
新任的樂團總指揮西蒙·拉特,是年輕一代最令人不安的指揮之一,他的加入,為西蒙拉特爾爵士樂團注入了新活力,也帶來了更重的危機,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把樂團正式轉變為受公法管制束縛的組織“柏林愛樂樂團基金會”,歸柏林城邦監督"保護"。此舉為樂團確立了最符合"現代精神"的架構,容許樂團有全新的創作自由與穩固的財政。德意志銀行擔任樂團的主要贊助商,讓基金會得到更進一步的支持。而另外一個支援則來自“柏林愛樂樂團之友協會”。
在2003至2004樂季中,柏林愛樂樂團基金會共安排了一百三十一場音樂會,其中僅八十六場由柏林愛樂樂團演出。除此之外,基金會只策劃了一個教育活動,名為“Zukunft@BPhil”(“Zukunft”在德文是未來、前景之意)。這項活動對拉特和樂團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經由這項活動把音樂與音樂教育帶到更廣大的群眾。在樂團經歷了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之后,這項活動標志著樂團擴大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如今樂團正以一貫的投入精神,全力履行這項使命。
樂團編制
音樂總監、首席指揮:
SirSimonRattle
樂團首席:
GuyBraunstein(2013年離開愛樂)、NoahBendix-Balgley(現任第一首席)
DaishinKashimoto(鏗本大進)
DanielStabrawa
AndreasBuschatz
第一小提琴聲部,配置21位團員
第二小提琴首席:
ChristianStadelmann
ThomasTimm
ChristopheHorak
第二小提琴聲部,配置20位團員
中提琴首席:
AmihaiGrosz
MátéSz?cs
NaokoShimizu
WilfriedStrehle
中提琴聲部,配置17位團員
大提琴首席:
LudwigQuandt
MartinLö
OlafManinger
大提琴聲部,配置13位團員
低音提琴首席:
MatthewMcDonald
JanneSaksala
EskoLaine
低音提琴聲部,配置11位團員
長笛首席:
AndreasBlau
EmmanuelPahud
長笛聲部,配置4位團員
雙簧管首席:
JonathanKelly
AlbrechtMayer
雙簧管聲部,配置5位團員
單簧管首席:
WenzelFuchs
AndreasOttensamer
單簧管聲部,配置5位團員
低音管首席:
DanieleDamiano
StefanSchweigert
低音管聲部,配置5位團員
法國號首席:
StefanDohr
法國號聲部,配置7位團員
小號首席:
GáborTark?vi
TamásVelenczei
小號聲部,配置5位團員
長號首席:
Prof.ChristhardGössling
OlafOtt
長號聲部,配置5位團員
低音管聲部,配置1位團員
定音鼓聲部,配置2位團員
打擊樂聲部,配置4位團員
豎琴聲部,配置1位團員
目前樂團團員配置,共128位團員
柏林愛樂雖然不是歷史上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但卻是當今世界最為優秀的交響樂團。
在比洛、尼基什、富特文格勒、切利比達克、卡拉揚等偉大指揮家的長期嚴格訓練下,以及眾多杰出的客席指揮嚴謹的指導下,使得其演奏水平達到了最高表現水準。比洛為樂團奠定了一流的水準,尼基什使樂團的演奏發出了令人著魔的迷人色彩。富特文格勒的豐厚學養為樂團帶來了轉折性的突破,而卡拉揚的接任則使得柏林愛樂樂團在當代樂壇上更加耀眼奪目。
真正令柏林愛樂樂團受到世人尊重的是富特文格勒。富特文格勒是一位自學成材的音樂家,有著非凡的才智。能使每一位聽眾在他的音樂中,在精神上獲得最大的滿足并如醉如癡。富特文格勒對樂曲嚴謹、浪漫與即興的表現處理手法,令他成為德奧音樂的偉大詮釋者。
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卡拉揚接任柏林愛樂的音樂總監,他充分彰顯了自己的音樂個性。在長達25年的時間里,一直尋求使樂團成為“一件可塑性極強并可以表達在血管中奔流數十年的心聲的樂器”。最終,卡拉揚實現了他的夢想,將柏林愛樂樂團打造得無比輝煌,其美妙音響使得世界上所有樂團都黯然失色。
卡拉揚追求綿密的音響和瑰麗的色彩,給柏林愛樂打上了他深深的烙印。但由于卡拉揚過于追求宏大與厚重,使柏林愛樂樂團在演奏巴赫、莫扎特等輕巧靈活的作品時,則顯現出沉重與龐大的偏頗,導致柏林愛樂從深沉的氣質向依靠漂亮節奏取悅聽眾退步。
1990年,阿巴多開始執掌柏林愛樂樂團,對樂團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打破柏林愛樂百年來從不任用女演奏家的傳統,通過換血使樂隊年齡更趨于年輕化。與卡拉揚時代濃厚夸張的音響相比,柏林愛樂的音色變得更加透明靚麗,更適應現代審美的需要。西蒙·拉特爾2002年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掌舵人。他更加注重對當代作曲家作品的推廣與演奏,大膽推進與音樂劇、爵士樂、流行音樂的合作,使柏林愛樂樂團在世界樂壇風云變幻的時期,仍能雄霸樂壇,傲視群倫。如今,柏林愛樂樂團在歷經諸多指揮大師的調教和風格轉換之后,已成為能夠演奏各類作品的“世界樂團”,在新世紀與時俱進,完成了一次“漂亮轉身”。
柏林愛樂樂團在聽眾的音樂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20年代,該團演出了貝多芬、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曾在柏林轟動一時;此后又演出了莫扎特、舒曼、肖邦、海頓等作曲家的作品,受到人們的歡迎。卡拉揚擔任常任指揮后,樂團經過他的嚴格訓練,在世界各地演出了大量古典和近代的音樂作品,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團員都是來自德國和世界各國的出類拔萃的演奏家,具有高超的演奏水平,演奏技巧精巧絕倫,具有優異的反應力和適應力。
下一篇
小提琴演奏血疑音樂,小提琴血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