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常常會有人分不清古琴和古箏,甚至會聽到“琴就是箏”的這一說法,這種現(xiàn)象還是比較常見的,例如在影視劇中,彈奏的是古琴,音樂配的古箏;彈奏的是古箏,音樂配的是古琴。再如,“吾心安處——古琴文化空間”的展覽活動,技術人員前期將音樂配成古箏琴樂……
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以及如何區(qū)分古琴和古箏。
“琴箏不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古琴與古箏都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并且兩種樂器極為相似。古琴和古箏都屬于彈弦樂器,兩者形狀和發(fā)音原理相似并且彈奏指法多數(shù)相同。
第二、“琴”字本身涵蓋較廣。古代時“琴”是專指七弦彈撥樂器,現(xiàn)代“琴”成為某些樂器的統(tǒng)稱,如胡琴、提琴、鋼琴等,甚至古箏也多以琴來代稱。
第三、古琴相對于古箏來說更小眾,人們對古琴的認知少。在“琴”類的演出中,古琴演出常常會出現(xiàn),但古琴卻極少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因此人們常會認為琴箏為一物。
古琴與古箏的區(qū)別有以下三點:
區(qū)別一:形制不同
古琴,體型小(長120厘米,寬20厘米)、七根琴弦,弦下無品、柱、碼支撐,琴面髹漆;古箏,體型大(長163厘米,寬34厘米)、二十一根琴弦,弦下有碼柱支撐,箏面部髹漆。
區(qū)別二:音色不同
古琴,琴體發(fā)音,音色松沉低緩;古箏,弦下置琴碼,音色洪亮。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聽古琴和古箏兩種版本的《滄海一聲笑》,聽聽便知道兩者的區(qū)別。
區(qū)別三:歷史淵源不同
“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在古代,古琴在樂器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演奏者多為王公貴族、文人士大夫,如齊桓公、唐玄宗、宋徽宗、孔子、蔡邕、桓譚、嵇康、白居易、歐陽修等人,他們均擅長琴藝。
文人愛琴,視琴為高雅脫俗的象征,這是因為琴樂可以反映人心、舒張人性,可以成為他們與內(nèi)心對話、與社會和自然相交融的載體。
如果說古琴是超脫于凡塵之外的,那古箏就是能食得人間煙火的。箏樂更偏向民間俗樂,彈箏人的身份來自社會各階層,有普通百姓、樂伎、商販等,偶爾有文人也多是聽他人演奏而非自己演奏。
如果您需要得到更多購琴、學琴經(jīng)驗的分享,了解更多琴學知識等任何古琴的問題都可私信或留言!
我整理了一份古琴知識全套資料包,回復666領取,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