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小提琴 >小提琴九級曲目時間(32歲丁家浩:用音樂演繹奮斗人生)

      小提琴九級曲目時間(32歲丁家浩:用音樂演繹奮斗人生)

      鋼琴聲起,32歲的丁家浩坐在鋼琴前,彈奏了一曲《燃情歲月》,琴上沒有放樂譜。他坐得筆直,整個人沉浸在音樂中,溫暖的旋律充滿整個琴行。

      乍看上去,他和常人并無不同。

      小提琴九級曲目時間(32歲丁家浩:用音樂演繹奮斗人生)

      一曲彈罷,他又從一旁拿來幾張樂譜,眼睛幾乎貼在譜面上,勾勾畫畫,圈下重點。原來,他僅有一只左眼,視力也僅剩0.1,右眼是人工義眼。這也是他日復一日備課和練習的場景。

      丁家浩是安徽省寧國市人,剛出生就被診斷為先天性青光眼,視力極其低下。至今已接受了大大小小20多次眼部手術。

      青光眼表現為高眼壓,視力下降。小時候,丁家浩三天兩頭眼睛脹痛、頭疼。剛出生108天,丁家浩就做了第一次手術。童年,他輾轉于醫院的眼科診室和手術病房。

      10歲時,她問媽媽,天上怎么沒有星星了?媽媽心疼地說:“天上有星星,但是你看不到。”上小學時,老師怕丁家浩看不見黑板,安排他坐在講臺旁邊。下課后,老師會向丁家浩單獨講解一遍,還安排同學幫忙抄板書。

      丁家浩看書較慢,可視距離只有一兩寸,要一個字一個字看。但他拼命學習,成績基本保持在班級前10名。初二那年,丁家浩開了十幾次刀,幾乎一年都住在醫院。

      雖然視力低下,但丁家浩內心始終充滿光明。多年來,他堅持學習樂器,開辦琴行自主創業,推廣公益音樂課程,講授音樂背后的人文知識和勵志故事。5年來,公益課已開設了177期,聽眾累計達到26200人次。

      學藝筑夢路上的艱辛

      丁家浩的父親丁之寧是工人,很喜歡音樂,兒子小時候習慣7點起床,丁之寧會提前用收錄機播放小提琴、笛子和二胡曲子。

      醫生和親戚也建議,讓小丁家浩掌握一技之長,發展音樂才能。8歲半時,父母讓丁家浩前往學校社團學習二胡,但他看不清樂譜,只有將眼睛湊近才能看清。

      后來,他又學習小提琴。拉琴時,要將琴身夾在肩膀和脖子中間,沒辦法近距離看譜子,他就在每次練習前,提前背下每個音符、節拍和記號再練琴,經常練得脖子上都磨出了泡。

      2004年開始,丁家浩前往上海,師從小提琴演奏家李由瑾。“別人花1天時間學習,你可能得花5天時間,但這個時間你必須花,把真材實料學到手。”這是李老師常教導丁家浩的話。

      每次,丁家浩在凌晨趕汽車或轉火車去上海,為節省住宿費,盡量晚上趕回寧國。有時上完課,會錯過直達寧國的汽車,他就先坐火車回宣城。

      到火車站時已是凌晨,他喜歡一個人來到站外練琴,即使冬天也不例外,邊練邊等下一班火車。

      這樣的行程,丁家浩每周都要跑上一兩次。李由瑾心疼徒弟,會提前為丁家浩留好面包等食物,這讓丁家浩很感動。

      同時,丁家浩自學鋼琴,憑樂感去摸索和弦、樂理、調試、調音。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結識了鋼琴教師王乃潔教授,二人聊得很投緣,王乃潔答應教丁家浩演奏技巧。

      每次見到王乃潔時,丁家浩都會提前將問題列在表上,想一次性請教完,尋求快速突破。“手指的速度、彈奏能力,對音色、踏板的控制等,都需要一個滴水穿石的積累過程。”王乃潔的一番話點醒了丁家浩。

      丁家浩下定了決心,每天至少練琴8小時,有時甚至超過12小時。晚上睡不著,他就看樂譜、背樂譜,并一直用手在被子上做彈奏的動作,直到入睡。

      2006年,17歲的丁家浩榮獲安徽省青少年聲樂、器樂大賽青年組小提琴比賽一等獎。

      從低保戶到創業青年用雙手致富

      雖然享受社區的低保政策,殘聯等部門也給予補助,但這些年來,丁家浩一直想著自主創業,用勞動致富。

      在上海學藝時,李由瑾常說:“學琴不僅是為了興趣,還要學以致用。”每節課結束后,李老師會讓丁家浩跟著自己,學習如何教其他學生。

      “老師的每一次剖析、示范、表達、演示,都是直擊心靈的。”丁家浩也向往教師職業,平時,他會自言自語,模擬教學過程。

      每次去上海,他會特意跑去書店和音樂學院圖書館,用攢下的錢買書,學習音樂和教學知識。有一次,他為了買一張帕瓦羅蒂的音樂CD,餓了一天肚子,少吃三頓飯省下70元飯錢。

      2009年,丁家浩湊錢在市里租了一個50平方米的門面,開辦了第一家琴行。因為經費有限,裝修十分簡單,就在水泥地上鋪上地毯,墻面有時候會滲水。他既當老板又當老師,剛開始就兩個學生,但原定一小時的課,他會上4個小時,努力教學。

      那段時間,丁家浩從早到晚守著琴行,壓力很大,他經常廢寢忘食,備課到深夜。當時,右眼又感染上了眼內炎,需要做玻璃體切割手術。“那次手術,從晚上12點一直做到第二天凌晨4點。過了幾天,青光眼繼續發作,我決定摘除右眼。”丁家浩回憶,作這個決定的時候,很難,但三天兩頭往醫院跑,肯定耽誤工作。

      摘除右眼手術時,需要丁家浩和醫生配合,因此不能打全麻,為了緩解緊張和恐懼,他在心中默默演奏貝多芬的《命運》,正當演奏到最華彩的樂章時,醫生說:“我要剪斷你的視神經,你準備好了嗎?”

      隨后,丁家浩右邊的世界徹底黑下來了,但他心中的音樂一直沒有停止。右眼裝上了人工義眼,左眼視神經萎縮,視力只有0.1。

      2014年,他又在港口鎮辦了一所藝術培訓機構。上課時,有一位穿破舊衣服的小男孩站在門口偷聽。丁家浩拉一句琴,小男孩就用口哨模仿一句,丁家浩想喊小男孩進來,他卻跑走了。

      鄰居介紹,這個孩子父母離異,父親在外打工,跟著奶奶生活,條件不好。這件事更激發了丁家浩開設公益課堂的念頭。

      公益旅途中的陪伴和堅守

      2015年,丁家浩給原先的琴行搬了家,面積擴大了50平方米,學生也越來越多,每天都要上課10小時以上。他將自己婚房的電視機拆下來,放到店里,朋友支援了功放和音響,公益課堂就此開始。對音樂感興趣的孩子和家長都能來旁聽。手頭寬裕后,丁家浩又買了一個投影儀。

      第一節課,丁家浩講了古典音樂經典曲目,只來了十幾個人,椅子沒有坐滿,但學生們反響不錯。打那以后,丁家浩每次都會提前好幾天發預告,督促孩子們來上課。

      “音樂和政治、歷史、文化、哲學都有聯系,我講音樂作品、樂器知識,演奏家、作曲家故事及人文背景,引導學生綜合性地欣賞音樂。”在丁家浩看來,很多人都把學音樂當成練習技術,缺乏對音樂的感受,他想帶孩子們感受動人的音樂,分享知識。

      2018年,丁家浩開了新琴行,有500多平方米規模。公益課堂每周一節,通過他生動而幽默的解讀,古典音樂變得“平易近人”,經常門口站滿了聽眾,人數最多時一節課200人,他再也不需要催著學生來上課了。

      丁家浩的奮斗之路,同樣離不開妻子董雯婷的陪伴。

      丁家浩第一家琴行門面恰好開在董雯婷家樓下。2011年夏天傍晚,有琴聲從董雯婷窗口飄進來,時而激情澎湃時而深沉,她被琴聲吸引,忍不住走進樓下那間小琴行,

      接下來,她看到難忘的一幕,丁家浩趴在鋼琴上,眼睛幾乎貼在樂譜上,仔仔細細看一段,再坐直了彈一段。“他一彈起琴來,好像整個人都在發光。特別是他那青灰色的左眼,透著一種堅毅的眼神。”

      2013年,兩人喜結連理。他們無所不談,經常聊曲子,聊著聊著就唱起來。平時,兩人會研究公益課程設置。比如,兒童節時,會講讓孩子們快樂的音樂,母親節時,教授和母親相關的音樂知識,春節假期,講解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引導孩子們學習樂曲創作背后的思想……

      為更多青少年帶來陽光和鼓勵

      教學過程中,學生們都很喜歡丁家浩,丁老師經常成為他們作文中的主角。

      有一個男生,母親逼著他學鋼琴。來到丁家浩的琴行后,丁家浩沒有立刻上課,而是問男生:“你到底喜不喜歡鋼琴?”見男生沒有回答,丁家浩就彈起了鋼琴,接連彈了好幾個曲子。

      男生聽傻了,他后來在日記里寫道:“那一天,我喜歡上了鋼琴。”

      還有一名學生彭雨節考小提琴九級時,壓力大,想打退堂鼓。丁家浩在和彭雨節媽媽聊天時,得知孩子喜歡看哲學書籍。再上課時,丁家浩會時不時故意聊起康德、黑格爾的故事,彭雨節很興奮。

      后來,彭雨節考入四川大學,加入學校交響樂團,每次演出,都會興奮地給丁家浩發信息。

      2019年,丁家浩被評為“宣城好人”。寧國市委宣傳部聘請他為新時代青年講師,并舉辦“丁家浩宣講會”,組織中學生聽他講述人生故事。

      去年,團寧國市委組建青年講師團,邀請丁家浩參加脫貧攻堅主題演講比賽。在團組織幫助下,丁家浩走出琴行,將公益音樂課開到更多地方。他會講述聾子音樂家貝多芬、盲人歌唱家波切利、坐輪椅的小提琴家帕爾曼的故事,鼓勵貧困兒童、留守兒童等群體不要自卑、樹立信心。

      “音樂是一個美好的事物,音樂背后的人文知識教育也很重要,我很樂于分享勵志故事,引導更多青少年找到奮斗方向,動員他們參加家鄉建設發展,參與公益回饋社會。”他說。

      去年抗疫和抗洪救災期間,丁家浩也沒休息,他創作了一批正能量作品,向一線工作人員致敬。

      未來,丁家浩的左眼還有惡化的可能,要通過藥物控制眼壓,平時,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細節。比如,不能一次性喝太多水,光線不能暗,氣溫不能太冷。但在董雯婷看來,丈夫非常樂觀,從來不抱怨。

      家中冰箱抽屜里,放滿了丁家浩的眼藥水。有時,董雯婷很擔憂:“你現在這么拼,萬一以后失明了怎么辦?”

      丁家浩總是安慰妻子:“我現在還能看見,不耽誤干事和做公益,還能感受到社會那么多善意,這就是幸運。即使以后真的全盲了,我也會努力適應,沒什么大不了。”

      作者:記者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福利第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无码AV动漫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国模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久久精品日韩一区国产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国产无套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 农村人乱弄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强伦姧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广告 | 在线一区二区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视频一区二区|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区|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一区最新精品| 国产成人无码aa精品一区|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AV怡红院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老鸦窝| 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一区二区乱子伦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