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南京的相遇,比預想中晚了大半年,在一個十分普通的周五,青山說:“周末去南京吧。”
好在杭州距離南京較近,經過一系列并不周密的安排,周六中午的十二點,我們坐在了位于太平南路的小廚娘店內,開始了我們關于淮揚菜的新奇體驗。
金陵自古繁華,更是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演繹到了極致。僅僅是菜名,就體現出了六朝古都的文雅別致,名曰“雪絨望明月”,想象不到它其實就是一道豆腐湯,但又不是普通的豆腐湯,而是切了一百一十多刀、形如雪絨花的豆腐。至于為什么是一百一十多刀,而非一百零一刀或者一百零八刀,還沒來得及問,隨著太祖金陵脆皮烤鴨、花雕醉蟹、鹽水乳鴿、水晶肴肉凍等菜品陸續(xù)上桌,食指大動,便不再關心豆腐挨了多少刀了。
水晶肴肉凍
雪絨望明月
太祖金陵脆皮烤鴨
鹽水乳鴿
花雕醉蟹
南京的鴨子,諸君可以永遠相信。色澤金黃,肥瘦相宜,皮酥肉香,一口下去滿嘴留香。
嘴里一邊吃著烤鴨,一邊對青山發(fā)出了疑問:“不讓一只鴨子活著飛出南京,不讓一只兔子活著離開成都,那你說杭州呢?”
“不讓一個社畜活著離開杭州。”青山發(fā)自肺腑的回答。
對于小廚娘的菜品,我和青山都還是比較贊賞的,本地出租車師傅對此表示了不屑。后來我們發(fā)現,南京的小廚娘就如同杭州的外婆家,花開遍地,不過這也沒有影響我繼續(xù)保持對它的高度評價,尤其是點心甜品,也令人驚艷。
點心拼盤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道形如柿子的豆沙餡點心,通體橘色有光澤感,入口軟糯而不黏膩,豆沙清甜而恰到好處,回味悠長。對一道甜品最高的評價,莫過于“不甜”二字,時人無限度追求感官刺激,殊不知節(jié)制、含蓄亦是美。
蓮湖赤豆元宵
此外,一碗平平無奇的蓮湖赤豆元宵也展現出越是普通食材,越是考驗廚藝。不過是紅豆、蓮子、小湯圓的簡單組合,佐以些許桂花,入口后卻能清晰地辨別到蓮子清甜、紅豆香綿,以及桂花似有若無的余香,似有洗盡鉛華、還原食材本味之用意。
飯畢,我們回到了位于夫子廟和雞鳴寺之間的酒店,拉上窗簾,開始午睡。
沒錯,來到南京后,我們做的最要緊的兩件事便是吃飯和睡覺。一場旅行的成敗關鍵,不在于目的,而在于一起旅行的人是否合拍,伴侶如是,朋友亦如是。錢鐘書說,旅行最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現的時候。我與青山剛在一起時的出行,也并非融洽,總有各色摩擦口角,往往十分掃興,無外乎是走錯路、先干什么這種小事。隨著默契值與日俱增,又或者是越來越佛系,現在每次旅行都能其樂融融。吃好、休息好,是我們旅途中共同的追求。
南京大排擋攝
近日來連續(xù)四十度以上的高溫,能在白日出行的,也算是真正的勇士。幸而下午三四點左右,天氣轉陰,伴有涼風,我們也開始游玩。
我們住在太平南路,沿街多金鋪,珠光寶氣,頗為壯觀。等車間隙,我對青山感嘆道:“難怪要叫金陵,這么多金子!”
青山被我的“學識”深深折服。
計劃是先去瞻園,然后再去夫子廟附近逛逛,且走且停,天黑之后再乘船夜游秦淮河。行至瞻園,工作人員告知晚上有“金陵尋夢”的沉浸式游園演出,六點半開始,于是我們決定先去青山念叨了很久的烏衣巷。沿著瞻園路,經過來燕橋,就到了烏衣巷。
烏衣巷口
烏衣巷作畫的老人
王謝紀念館
烏衣巷在三國時期曾是吳國駐軍所在,因禁軍身著黑色軍服,莫黑匪烏,故而此地稱之為烏衣巷,亦是王謝家族的居所所在。距離劉禹錫寫下懷古之作《烏衣巷》又過去了千載余,冠蓋簪纓,已是歷史中的歷史。如今的烏衣巷,游人如織,或拍照打卡,或駐足憑吊,倒也是應證了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從王謝紀念館出來,我們折返瞻園。差不多也是晚飯時刻,瞻園路上隨便進了一家叫小店,點了鴨血粉絲湯和素包子,味道卻是相當正宗,粉質特別好,亮晶晶的,口感爽滑細膩,湯鮮味濃,鴨血、鴨胗、鴨肝、鴨腸等輔料分量充足,沒有任何膻腥異味。
街邊小店的鴨血粉絲湯
瞻園號稱“南都第一園”,以歐陽修詩“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典型的明代古典園林,歷史可追溯至明朝開國前的吳王府,后賜予開國名臣中山王徐達。此園以假山著稱,奇峰疊嶂,布局精巧,曾為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府邸,也是八七版《紅樓夢》大觀園的取景地,故而園內設太平天國專史博物館,演出主題多圍繞《紅樓夢》。
入園后,一曲琵琶、二胡合奏的《葬花吟》,開啟了夜游大觀園,隨著導游的講解指引,游客先后至翼然亭下觀越劇《牡丹亭》,再至靜妙堂賞越劇《紅樓夢》讀西廂記片段,再至觀魚亭聽小提琴《梁祝》,最后一站是臨風軒的水亭賞越劇《紅樓夢》。
翼然亭聽《牡丹亭》
水面燈光掩映,波光流轉,湖面漸漸升起裊裊白煙。逐月樓下的春波亭傳來旁白,隨著音樂起,湖中的船舫開始了越劇《葬花吟》。游人在臨風軒落座,越劇在湖對面的水亭上演,這隔水聽戲的畫面,正如賈母在藕香榭吃酒聊天,不遠處的水亭是吹拉彈唱,果然是“借著水音更好聽。”
不過嘛,臨風軒只有條凳若干,且凳少人多,我們到得早,還能坐上條凳,來得晚的只能站著看了。坐著看也未必就是最好的體驗,一來有扒拉著人群擠到前邊去的,擋住了坐著看的視線;二來吧,干冰噴霧離得太近,這裊裊仙氣著實有些嗆人。
消費的扇墜
出入景點,總免不了買些紀念品,更何況女人在購物這件事上,有一種天然的熱情,我家里也是處處擺放著我從各地背回來的物件,譬如蘇州的團扇,敦煌的駱駝,西藏的民族服飾,喀什的尼泊爾銅器……買的時候很開心,之后看到這些物件,想起旅途的美好,也會開心。一番選購后,吸引我的刻字珠子是五塊錢一顆,但是為了配這五塊錢的珠子,我另外花了三百六串珠。珠串好看是好看,高興之余,總覺得自己額頭上隱隱約約頂著三個字——冤大頭。我不由得埋怨起青山沒攔著我,他背著手哼道:“我才不上當,真攔了,就肯定生我氣。”
此時,園內游客也散盡大半,燈光月色下的瞻園格外有氛圍,就是那種隨處一瞥,都是別樣風景。在這臨水回廊下仰望飛檐環(huán)繞的天空,廊檐上攀爬的凌霄花,在還未盡黑的夜幕中,映照著檐下暖黃的燈光,顯得格外靜謐深沉,有那么片刻的失神。江南的園子,總是少不了太湖石與貍花貓,假山下偶遇三兩只貓咪,青山用喵星語和其中一只躺在太湖石上的貍花貓,有來有往地進行了一番交談。
入園時,憑票送了兩把白底的團扇,這會兒門口畫扇子的人少了,我也拿起了畫筆。之前游園時,看到了各色成品,雅致的女孩會畫梅蘭竹菊,年輕的男孩會來幾筆漫畫,小朋友的扇子就千奇百怪了,畫魚,畫狗,畫房子,畫天空,又或者畫上一個丑丑的頭像,但卻十分端正醒目地寫上“媽媽”二字,我相信畫中的老母親一定十分感動。一番操作后,比較隨意的一幅紅梅就完成了,我建議青山畫竹子,因為簡單,他婉拒了,留下了潦草的“烏衣巷”幾個字,只能說相當敷衍。
畫的扇子和串的扇墜
從瞻園出來,時間已經不早了,夫子廟卻人山人海,街上、橋上,滿眼都是人頭攢動,行動起來摩肩接踵,幸好有涼風習習,不至于揮汗如雨。與瞻園不一樣,這秦淮河畔燈光過于明亮,早已無“煙籠寒水月籠紗”的朦朧之意。我與青山也沒了細細游玩的興致,只是沿著水邊略略走了一圈,便打道回府了。
秦淮風光
來燕橋攝
酒店旁邊的水果店順便買了幾顆桃子、李子,意料之外的很好吃,以至于第二天離開時候,又專門過去買了一些。路的兩旁似是槐樹,落花滿地,車身也沾滿,夜色中別又意蘊,就像旅行的意義,是這不期而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