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晚上8點55分,背著小提琴的同學們從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西一教學樓105音樂教室魚貫而出,公共體育與藝術部周聰老師的《小提琴藝術》剛剛下課。逆人流往里走,可見教室內燈光明亮,鋼琴、五線譜黑板、合唱階梯、音響設備有序擺放,如同一臺小型演奏會正巧結束。講臺上,周聰正在折疊樂譜架,身旁的同學們嘰嘰喳喳地討論著此次《歡樂頌》的作業,時有樂聲入耳,氤氳著融融暖意。
西1-105音樂教室
距離105教室不到200米的107教室此時正被浙江大學紅十字會的學生們借用于畢業晚會的彩排。這間以高端報告廳標準搭建的教室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幾乎“檔期全無”,上課時間外還被各大學生組織與社團借用。回字型的教室布局,配套臺階式的座位分布,保留了寬敞的空間,尤其適用于演講、答辯、辯論、模擬法庭等模式的授課與學生活動,使之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公共空間。
西1-107教室
黑板白粉筆、講臺課桌椅、外加投影PPT,人們印象中普遍的教室模樣正在浙江大學悄悄發生改變。除了西1-105和西1-107之外,還有一批“智慧教室”正帶著“遠程交互”“無線投屏”“物聯網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多種科技配置,走近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教學平臺與資源、教學方式和教學體驗的升級轉型。
遠程互動教室
固定式分組研討型教室
精品錄播教室
“遠程交互”“無線屏投”“觸控一體”……教室也可以智慧與美貌并存
前不久,數學科學學院蔡天新教授經同事介紹后,在微博中提到了這樣一間教室——“沒有塵土(有利健康)、文字清晰(保護視力)、迅速擦除(節省時間)、可以換頁(保存手稿,這一點最重要)”。
這是浙江大學西1-203教室,其設計屬于增強型課堂互動討論室的一種。講臺上,傳統的黑板變成了兩塊86寸的液晶屏,這是可觸控的交互式一體機,設備自帶電腦,類似一臺大型的iPAD,教師在講課時可以直接用手在屏幕上書寫板書,也可以根據習慣使用電容筆書寫板書,板書清晰,換頁方便,能夠迅速擦除且沒有粉塵產生。這些板書還能被一體機實時保存下來,成為學生課后進一步鞏固理解的資源。
聽講的同學們也不再“排排坐”,取而代之的是自由討論式的課桌,每張課桌被六七張可移動的椅子環繞形成小組,靠墻一側則是50寸液晶顯示屏,通過無線投屏系統,學生既可在顯示屏上看到老師的教學內容,又可在課堂討論時將本組的展示內容實時投放在小組屏幕上。
西1-203增強型課堂互動討論室
與203教室面對面的204教室,是配置更高端的遠程互動教室。它配備價值近百萬的多媒體教室設備,包括自動錄播設備、直播轉播設備和視頻會議終端等。通過教室錄像和系統傳輸,可以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其他課堂進行視音頻和電腦信號的實時交互。教室內同樣配備了可移動的課桌椅,老師和同學們可以根據授課的需求排列組合成不同的形狀。
此外,這間遠程互動教室還采用了特殊的墻體材料和墻面構造,配置了均勻分布的吸頂音箱,既美觀又達到良好的擴音效果。老師在講課時即使不使用話筒也能讓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學聽得一清二楚。
討論教室的桌椅排列示意
與203、204教室同一樓層的還有一間通用型大討論教室,這里沒有課桌,只有可移動的椅子,大約可容納50名左右的學生上課。老師通過中央控制器調節教室內的電子設備,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上演示課件,話筒、音響與功放配置齊全,短距投影設備裝在黑板上方,避免了常見的搖晃和易被前景遮擋的問題,課堂氛圍更加輕松活潑。
通用型大討論教室
在玉泉校區,配備有視音頻錄制設備、專業燈光、錄像軌道、吊臂等設施的精品錄播教室已正式投入使用。在之江校區曾憲梓教學樓內,帶有遠程交互、語音追蹤、人臉識別、精品錄播、高清液晶拼接屏顯示等功能的教室也已投入教學近2年。增強型課堂互動討論室、遠程互動教室、通用型大討論教室、精品錄播教室以及音樂教室、高端報告廳等一起,成為目前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內建設完成的“智慧教室”樣板間。不久之后,融合物聯網技術、VR,MR,AR技術、語音技術、圖像識別技術于一體的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室等“智慧教室”也將陸續與浙大師生見面。
之江校區的“智慧教室”
在教務處處長胡吉明看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教育新時代已經到來,從硬件上滿足師生新的教學需求和教學體驗是必要且迫切的,“智慧教室”作為“智慧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努力實現包含溫度、濕度等環境調節在內的“物-物智慧”,包含異地同步教學功能在內的“人-物智慧”和包含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實現教學管理等功能在內的“人-人智慧”,進而建設與學校聲譽相匹配的一流的教學環境。
教務處課程中心楊衛介紹:“根據建設規劃,建成后的浙江大學紫金港西區公共教學樓內將有81間討論教室,88間多媒體教室和8間多媒體階梯教室,‘智慧教室’數量將占到所有教室的三分之二以上,另配備有2000平方米的敞開式討論空間。”
教學模式創新實驗室設計圖
小型遠程互動研討室設計圖
“升降講臺”“暗格吸音”“自動對時”……“智慧教室”讓浙大生活再多一點甜
人們常說,學生時代的教室藏著很多美好的回憶。在浙江大學,技術的運用沒有讓教室失去應有的親切溫暖,一些“小心機”的設計令教室更多了一份“關心的甜味”。
信息技術中心主任陳文智認為,新一代智慧校園的特點是“以人為本,技術驅動”,教學空間是智慧校園重要的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要深度融合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提供高效率、高品質的支持,充分考慮到整體系統最優性能的發揮和未來系統的升級擴充,但最關鍵的是要充分考慮師生在各種類型教學空間“教與學”的舒適度和便利性。
講臺高度調節桿
一方講臺,多處竅門。考慮到討論課的性質,西1-201教室的講臺“腳踩風火輪”,被設計成可移動的形式,適用于不同形狀的課堂布局;為了照顧不同身高老師的講課需求,西1-203教室的講臺則增加了高度可調節的功能;在以遠程互動為特征的西1-204教室,講臺固定且有高低之分,高位區安裝著一臺可升降的電腦,不使用時隱藏于桌面之中,使用時自動升起,低位區則是幻燈投影。
西1-204教室高低講臺
一塊屏幕,全天服務。許多細心的同學已經發現,在教學樓的不少教室門口多了一塊顯示屏。信息技術中心教學支持部張宇燕介紹:“這塊信息屏主要用于顯示當日的課程信息、課程介紹、教師介紹,教室內的環境參數,如溫度、濕度等,還能顯示教室內的實景視頻。”未來,這塊屏幕還將實現更多的功能,譬如屏幕上顯示的二維碼將支持教室預約,更有效地提高教室的利用率,還可以幫助師生對該教室出現的故障實現故障報修等。
教室門口的信息屏
音樂教室,暗藏玄機。有鋼琴和音響不算稀奇,但西1-105的隔音墻設計在國內高校并不多見。當內墻體被緩緩打開,“暗格”吸音板便呈現出來。周聰介紹,當內墻體合上的時候,延音多,聲音混響效果強;而當內墻體打開的時候,在吸音板的作用下延音減少,聲音會顯得更干凈、更清晰。如此“隨機應變”的墻體設計可適應各種聲音的環境。此外,教室外墻體經過加厚處理,加上嵌在其中的雙層玻璃保證了即使站在窗外也無法聽見教室內的聲音。而被周聰稱為“聲閘”的兩重門,是即使逃出第一扇門的聲音也會被第二扇更厚的門攔在教室內,保證了附近教室內上課的同學不會被這里的樂聲所打擾。
關上的內墻
打開的內墻及隔音板
兩重“聲閘”
同時,還有教室后可任意粘貼課表、想法、通知、海報等宣傳品的軟包墻;考慮人體結構設計的桌椅;每晚零點自動校準的時鐘……在這些樣板教室上課的同學,常常會跟身邊的小伙伴說起,隨時可以調整的桌椅讓課堂氛圍更加自由舒適,而討論教室的教學環境使小班化、小組化教學變得容易。
后墻的宣傳欄設計
討論教室內帶桌板式移動椅
文字:周伊晨潛霽暄
圖片:潛霽暄馬宇丹,部分由本科生院和信息技術中心提供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施維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