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梁祝小提琴在上海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梁祝小提琴在上海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經考證,發現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的作曲者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1889-1971)。他1920年在巴黎寫過一首名為《行路難》的小提琴獨奏曲。現在這首樂曲的五線譜手稿藏于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是該學院中國現代音樂史教授陳聆群發現的。
《梁祝》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何占豪與陳鋼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人們用豐富多彩的文藝樣式來表現這個美麗動聽的故事,僅戲曲劇種就有30余種、曲藝20余種,更有上百首歌謠、幾十種工藝品,以及電影和電視作品。據梁祝傳說改編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各種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學、婚戀的獨特風尚,構成了龐大的梁祝文化系統
相比較而言,越劇應該最早
一、《梁祝復》最初是用小提琴演奏制的。
二、《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臺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梁祝小提琴在上海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梁祝小提琴在上海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