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莫斯科的猶太小提琴家什洛莫?敏茨(ShlomoMintz)是當代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也是金音叉獎、留聲機獎、法國唱片將等眾多大獎得主。
兩歲與父母移居以色列并且開始學習小提琴,十一歲以獨奏家身份與以色列愛樂樂團合作。十六歲時在威廉·斯坦伯格的指揮下與匹茲堡交響樂團一起在卡內基音樂廳首次亮相,在老師的介紹下,他結識了小提琴教父史坦。史坦不但幫助什洛莫?敏茨進入茱麗亞音樂學院,日后對于他的演奏事業也給予非常多的幫助。
什洛莫?敏茨的演繹生涯從一場臨時救場的音樂會開始漸入佳境。1968年,帕爾曼因故必須取消與樂團合作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時,以色列愛樂立刻通知什洛莫?敏茨演出這場離演出日不到一星期的音樂會。敏茨臨時替代帕爾曼演奏帕格尼尼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成功地演出在音樂圈內引起巨大的轟動,也讓大家關注到了這位年輕的小提琴手。
敏茨的演奏方法也頗具特色,也被稱為“金右手”,因為他右手持弓的姿勢優雅,運弓時自然流暢,左手按弦準確精妙,根據實際演奏情況增加力度從而做到音色的控制與轉變。敏茨演奏的音色,高音清新透亮,低音委婉溫馨,跳弓和連弓是他的拿手好戲
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作曲家在這部作品基本上蘊含小提琴全部復雜的技巧展現,該作品還挑戰性地標以"獻給演奏家",其中第五隨想曲中清爽流利的跳弓很少人能精準趕上并且演繹出靈動的音效,第二十二首中的十度雙音容易聽起來刺耳,而敏茨的演繹正好能將這曲子的精髓拿捏住。
小提琴這具歌唱性的樂器在敏茨手中得到了最大的展現。敏茨演繹的帕格尼尼是沉靜、克制、理性的。什洛莫?敏茨屬于內斂型小提琴家,但是音色非常漂亮而且音質渾厚,演奏中注意運用力度的變化來展現音樂情感的變換,重視音樂內在潛藏的情感力量。他的琴聲頗具特點:中低音聲區音響綿長,綿延不斷;高音區聲音尖銳高亢,具有震懾感。敏茨的引弓方式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喜歡給琴弓施以壓力,落弓時以弓的根部開始碰觸琴弦,琴弦發出的聲響會帶來特別的音效,帶來沖擊聽覺的體驗,這也是敏茨能抓住聽眾耳朵的特別之處。
什洛莫?敏茨演奏的巴赫“小無”即巴赫的《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Sonatas&Partitasforsoloviolin,BWV1001-1006),也是他的經典之作。熟悉巴赫作品的樂迷們都知道,巴赫的這部作品對演奏者的演奏技巧、體力以及藝術造詣都有著深刻的考驗。“無伴奏”意味著需要用小提琴這一件樂器,一個音色營造出多層次的聽覺效果,這對演奏家的演奏技巧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小提琴的特點是“單聲部、旋律化”,在這種樂器上演奏多層次音響,需要從音準、音色、樂句、演奏風格等的多重角度綜合把控才能營造出一個整體的音響氛圍,這是對演奏家的機能挑戰。
而這部作品對于聽眾來說也有著不小的挑戰。巴赫是巴洛克音樂風格的作曲家,巴洛克風格音樂是充滿新奇、大膽、快速和喧鬧的音響。在這樣的音樂風格之下,加以巴赫的復調音樂織體,多重層次的音響交匯,讓聽眾像在一個迷宮一樣,稍有走神便陷入迷宮般的感覺。在下面推薦的這套敏茨《DG全集錄音》中我們能更直觀的感受到他弓弦下的巴赫魅力。
《DG全集錄音》
什洛莫?敏茨
什洛莫?敏茨十八歲開始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二十多歲與DG簽下長期錄音合約,以門德爾頌、布魯赫小提琴協奏曲(阿巴多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開始,留下一系列至今依然膾炙人口的錄音,像是巴赫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與組曲、帕格尼尼為二十四首隨想曲這兩部堪稱小提琴界的兩座技術高山也灌錄其中。專輯中更收錄了門德爾松、貝多芬、勃拉姆斯、德彪西、西貝柳斯等作曲家的作品,解說冊內更有著名樂評人圖利波特全新撰寫的音樂家介紹與曲目批注,確是值得收藏的一套經典小提琴錄音專輯。
【原裝進口】
什洛莫?敏茨
《DG錄音全集》
歐版15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