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上?;疖囌舅蛣e知青下鄉和支邊的場景
2.在上海的日子
在我下鄉插隊等待分配的時間,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和增長一些見識,我和鄰居的發小三個人沒買車票而是扒火車,一路冒著風險去了老家上海。
我們到達上海時已經過了中午,偉光知道去親戚家的路,我們就分手了。小燧只有他大伯家的地址,卻不知道如何走,我就陪著他一路打聽找了過去,那時的上海人都很好,他們不厭其煩地為我們兩個外地小伙子指路,很快我們就找到了地方。送小燧到了他大伯家,我就自己往老西門的大舅舅家去了,因為1971年爸爸媽媽帶著我們全家回上海探親時住過很多天,我很快也就找到了大舅舅家。中華路1623號就在中華大戲院后面,靠近方浜中路,那里過去是上海老城廂邊界的南半段,現在已經拆掉變成綠地了。
到了大舅舅家,才知道我們闖了大禍了!由于我們三個都沒有和家里打招呼同時失蹤了,家里上上下下亂成了一鍋粥,爸媽已經打了電報到舅舅家里詢問,看到我已經安全到了上海,就給家里回了電報,偉光和小燧那里自然也是和我一樣,我們盡管都已經是十八九歲的大小伙子了,但很不懂事,只管自己隨心所欲卻很少考慮家人的感受。媽媽也沒再說什么,寫信告訴我既然到了上海就安心的住一段時間,一切由大舅舅來安排。
此后在上海的日子真是逍遙快樂,除了吃喝玩樂沒有任何事情,每天就是串親戚上公園逛大街,從舅舅家出來到奶奶家很近,六叔叔和八叔叔和奶奶住在一起,重慶南路30弄靠近淮海路婦女用品商店是很繁華的地段,走路過去還要經過中共一大會址,八仙橋有很多好吃的上海小吃。大姑媽住在南京西路591弄,小姑媽也住在同一個弄堂里。
后來媽媽又讓大舅舅帶我去看望她的老朋友、朱叔叔、汪阿姨夫婦,嚴阿姨、錢叔叔夫婦、張阿姨、沈伯伯夫婦、張伯伯、余阿姨夫婦,我和他們的孩子海燕、海平、偉偉、曉珩、小玲、小幸都成了好朋友,我們年齡相仿,海燕和偉偉已經插隊落戶剛好回家探親,曉珩正高中畢業等著下鄉,小幸是上海歌劇院的合唱演員,海平、小玲是工人。
我們沒事就各家串著玩,要么就去公園拍照,我是一個小地方來的孩子,看著他們的談吐、讀書、玩樂、愛好、都很新鮮。海燕就像一個革命領導者,偉偉拉得一手小提琴卻是玩世不恭,小幸的志向是成為男高音歌唱家,曉珩看起來很柔弱卻堅決地宣稱下鄉走的那天不需要任何人送,她絕不會哭,我在他們那里看到了和我過去周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音樂、讀書、吹牛、吃喝、游玩非常的快樂,曉珩說紅樓夢她看了三遍了還沒看夠,她練習小提琴要到農村去為貧下中農演奏;偉偉是黑龍江的兵團戰士,他演奏的小提琴曲新疆之春讓我贊嘆不已,他和我交流逃票的技巧,以及在農村如何少受苦;朱海燕則告訴我不要害怕下鄉的艱苦,要讀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她已經通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小幸非常講究生活的格調,革命年代的小資情調味道實足。
后來媽媽也出差到上海來了,小舅舅舅媽專程從杭州過來看望媽媽,正儀姐也從松江鄉下回來看望姑姑,媽媽的朋友們還組織了一次聚會,到西郊公園春游,我們好多人在一起浩浩蕩蕩熱鬧非凡。
清明節前,我去了杭州小舅舅家,舅舅舅媽都要上班,兩個表弟年齡還小,舅舅給了我一輛自行車自己出去玩。舅舅家在杭州萬安橋北河下25號,屬于著名的小營巷居委會,是全國聞名的衛生街道。小舅舅家是一座老式木板結構的房子,前后都有院子,他家里住的是前后兩間套間,房子后院里還有一口老井,井水清涼,洗衣做飯非常方便。
那次在杭州住了有十天左右,我騎著自行車跑遍了杭州各個景區,柳浪聞鶯、蘇堤春曉、斷橋殘雪、曲院風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花港觀魚、雙峰插云、南屏晚鐘、雷峰夕照、這是所謂南宋西湖十景,以及虎跑夢泉、吳山天風、九溪煙樹、靈隱禪蹤、錢江六和、玉皇飛云、保俶流霞、等等景觀,1971年9月父親曾經領著我們四個孩子還有正儀、力軍等表兄妹在丹桂飄香的秋季盡情的游玩西湖,父親非常喜歡杭州,1948年他曾在杭州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在等候往臺灣撤退,閑來無事上浙大聽課學習,下西湖觀景游湖不亦樂乎。
兩年之后的春天我再次來到杭州,盡管只有自己一個人,卻依舊興趣盎然。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早春時節,西湖如夢初醒,嫵媚迷人,桃紅柳綠,山色蔥蘢,畫橋煙柳,云樹籠紗,如同一幅優美的水墨畫卷,讓人賞心悅目。十分喜歡蘇東坡寫的一首西湖游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狈浅:铍鼥V,極具東方的閑適含蓄之美,最為符合東方人的審美情趣。杭州西湖是佳境極品,膾炙人口,綿綿千年不絕,此后我也深深地喜歡上了杭州西湖。
從杭州回來,大舅舅又讓我去了松江。松江古稱華亭是上海的根,是媽媽的老家,現在還有很多莊家的親戚在那里,大舅舅的女兒是在松江農村插隊,一直也回不去上海,就住在松江一個親戚家里,與她家的兒子興興談戀愛,后來他就成了我的表姐夫,在松江我也住在他家里。他們告訴我,抗日戰爭前我家里在松江城里有很多的房子,不過都被日本飛機給炸了,所以媽媽家里才會搬到上海去,興興還帶我去看了我家過去老宅所在的地方。
在松江他們帶著我拜訪了很多親戚,我的印象都不深,只有我的舅公莊鴻亭印象深刻。舅公孤身一人住在挺遠的地方,周圍都是農田,由于舅公的生活費一直是媽媽提供,我經常到郵局去給他匯款,每年春天他都會給我們寄來很好吃的薰青豆,是他自己做的,他寫的信字跡有些顫抖卻工工整整。舅公的房間很簡單,卻不知為什么掛滿了各種竹籃,正儀姐開玩笑說,將來我可以繼承很多的籃子。
因為我就要回去下鄉插隊了,表姐是老知青,給我講了很多有關插隊落戶的生活經驗,在他們眼里那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興興還開玩笑說我晚上做夢在大聲呼喊:我不去農村!其實我并不害怕下鄉,那是沒辦法躲開的,況且我自認為自己可以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在上海的知青插隊確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每年在火車站送知青都是哭聲連天,送行的人山人海,專門有救護車在守候,不斷地有人悲傷的昏厥過去,有一次我乘公交車路過火車站就親眼看到了這群悲痛欲絕的人。
從松江回到上海以后,很快就要到下鄉的時間了。我和海燕在曉珩家里幫助她收拾下鄉的行李,曉珩被分配到安徽廬江插隊,海燕不愧為是老知青,捆扎行李很有一套辦法,讓我很是佩服。我也收到了媽媽的來信,要我趕快回來,學校里已經發了下鄉插隊的通知,我也開始準備回家,這樣就不能送曉珩下鄉了,趕忙著和上海的小朋友們告別,互送照片留念并相約要經常通信。
大舅舅為我準備回家的東西,那時物資匱乏,新鄉市什么東西都缺,而上海的物資就豐富的多,那時誰能有上海貨可真是讓人羨慕。大舅舅專門買人造革做了兩個黑色的大旅行包,裝滿了東西都有一百斤重,大多數都是吃的東西,大米、白糖、咸肉、筍干、海米海蜒海苔、林林總總什么都有,還有很多糖果點心以及給弟弟妹妹帶的衣物等等,我在上海還買了一個淺灰色的人造革皮箱準備下鄉用。其實我拿的東西并不算多,在火車上曾看到一個人帶了八個旅行袋,下車時大家幫忙送下車,站臺上放了一大堆。
記得從上海回來乘的是到西寧的火車,那時候上海支援西北建設的人很多,車廂里擁擠不堪,我的座位對面是一位老太太帶著她的孫女,兩歲多的小女孩長得很乖巧討人喜歡,站臺上送她們上車的是一個中年男子,他囑托我路上照顧祖孫倆。那時的火車很慢,從上海到鄭州將近二十多個小時,到西寧更是旅途遙遠漫漫無期,即使有座位也是很難受的。
就是在這趟火車上,我深深地體驗了人的天生不平等,為我的人生上了一課。座位對面的小姑娘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孩,嬌氣任性,車上時間長了不舒服就開始鬧人,奶奶拿出各種好吃的點心水果巧克力都哄不住。我閑來無事就到車廂里走走,在安徽的地界上來一個抱著孩子的農婦,她們沒有座位站在車廂連接處車門之間,孩子可能是不舒服,不停地在哭,母親沒辦法哄住小孩不哭,就拿出了一小塊饅頭塞給孩子,孩子很快的就停止了哭泣。都是孩子在哭,那邊用巧克力也沒用,這邊只要一小塊干饅頭就行了,原來人生下來就是不一樣的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