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廖陽
在博物館過夜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6月1日,兒童節這一天,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來了不少小觀眾。在駐團指揮張潔敏執棒下,上海交響樂團牽手“燕子姐姐”陳燕華,用一臺多媒體管弦樂“博物館奇妙夜”,為孩子們送上一份特殊的兒童節禮物。
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孩子的身高并未達到音樂廳常規進場的最低限制——1.2米。原來,為了滿足更多兒童聽音樂會的愿望,上交主動降低身高限制,只要滿1米,都能來現場聽。
同時,為了讓更多孩子收到“音樂禮物”,上交再次開啟了“一晚兩場”的演出模式——在18:00和20:00,與“燕子姐姐”登臺兩次。兩場音樂會2400張門票,悉數售罄。
凱倫·勒弗拉克是一位熱情的慈善家、童書作家、作曲家和四個孫子的祖母,她的《博物館之夜》是一本童書,也是一部專為兒童創作的管弦樂作品。
“孩子還小時,我和丈夫常帶他們去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后來,我的兒子們也把他們的孩子帶到博物館,并將了解世界的熱情傳遞給他們。現在,博物館允許參觀者在里面過夜,我認為在博物館里過夜尋寶的故事,可以成為向孩子們介紹博物館的完美載體。”這是凱倫?勒弗拉克創作《博物館之夜》的靈感來源。
故事是這樣展開的:小男孩梅森想在博物館里過夜慶生,和兩個好友帶著頭燈、地圖和路線清單,從太空館一路解鎖闖關,經過恐龍館、非洲哺乳動物館、礦物巖石展廳、生物多樣性展廳,看到熱帶雨林里漫天飛舞的蝴蝶,最終在海洋生物館中結束了充滿奇幻色彩的探索之旅。
《博物館之夜》大獲成功后,勒弗拉克應邀在各地的博物館、書店和音樂廳演講和朗誦。2019年2月,她的音樂作品由邁阿密交響樂團首演,同年3月,紐約愛樂樂團在一場家庭慈善音樂會上演奏。這些易解、迷人、想象力豐富的音樂,受到了兒童、成人以及音樂家的一致好評。
今年的六一夜,《博物館之夜》來到了上海,在“燕子姐姐”娓娓道來的講述中拉開帷幕。
臺上,樂手們運用不同樂器的音色,巧妙地捕捉了每個孩子和博物館中每個房間的特色。他們用定音鼓刻畫恐龍,用大提琴描繪蝴蝶,用銅管模仿大象的嘶鳴時,紛紛舉起手里的樂器模擬大象的鼻子,惹得臺下的孩子們大笑不止。
每個樂章中間,“燕子姐姐”都會輔以朗誦,通過活靈活現的語言和表情,描述梅森和小伙伴在博物館的種種趣聞。遍布現場的大銀幕,還投上了色彩斑瀾的繪本。講解、繪本與音樂相輔相成,不僅讓孩子們打開了想象力,也讓這場博物館之夜的奇妙之旅,更加通俗易懂了。
“我以前只在動物園里看到過獅子和老虎,沒想到這里也有!聽媽媽說,臺上的叔叔阿姨會模仿這些小動物。”6歲的子越來自寶山,家長給他買了晚上8點的票,然而他按捺不住興奮,6點多就來了現場乖乖等著,這也是他第一次走進音樂廳。
9歲的周沫本以為音樂會會很枯燥,沒想到全程一眼不眨,聽得津津有味,“故事很好聽的,小提琴會能變成象鼻子,真神奇!指揮姐姐也好厲害,只用一根指揮棒,就能讓所有人懂她的意思。”
不只是孩子們覺得快樂,現場的大人們也被治愈了。他們中的很多人當年都是“燕子姐姐講故事”的粉絲,“燕子姐姐”溫暖如初的聲音,現場樂隊美妙動人的音樂,帶著他們回到了童年,被舊時光撫慰了一把。
責任編輯:陳詩懷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