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馬拉爾大草原地處新疆北天山深處,得益于伊犁河谷獨特的喇叭狀地貌,溫暖濕潤的大西洋暖流將這里作為最后的歇腳處,卻又在盛夏時節頑皮的打翻了大自然的調色板,在蒙馬拉爾大草原的花海上肆意的揮灑畫筆,使其素有“五色草甸”之稱。20世紀70年代,漫山遍野的麋鹿與牧民們的牛羊一起漫步于這片花海中,使得每一位來過這里的人們都驚嘆不已,所以在哈薩克語里蒙馬拉爾草原意為“千麋之森”。但在這處野生動植物的樂園中,有一個不起眼的山谷,被當地的牧民們稱為“巴樂布拉克”,哈薩克語意為“蜂蜜之源”,這里還生活著一群勤勞的小精靈——天山原始黑蜂。
我們的主人公努那力木·吐爾松霍加就出生在天山腳下的加林郭勒村,祖祖輩輩都是蒙馬拉爾草原的牧民,小時候隨父母放牧時他就喜歡尋找樹洞里的野蜂巢,自第一次嘗到這里的野蜂蜜后,那獨特的回甘便不曾從他的舌尖離去,被蜜蜂追著蟄的痛苦也能被那甜蜜沖散如煙。
年輕的努那力木也著手開始了初期的養蜂事業,不過幾年過去了,他產出的蜂蜜總是沒有兒時樹洞里的蜂蜜那種純正的花草香氣,這也一直是他的困惑。這時他想起來,草原上的老人們聚會時經常提起,在20世紀20年代,曾有俄羅斯馴蜂人遷移至此,發現了世代寄居在此的天山原始黑蜂,俄羅斯馴蜂人便將天山原始黑蜂馴養了起來,產出來的蜂蜜自帶花香,如脂如玉。1956年,這些俄羅斯馴蜂人離開了此地,但遺憾的是他們馴養野蜂蜜的技術卻沒能流傳下來。之后,隨著全國各地的養蜂人的到來,外來蜂種的引進,伊犁河谷的天山原始黑蜂的棲息地不斷被外來蜂種侵蝕,在伊犁河谷平原上已很難再見到純正的天山原始黑蜂的身影,只有人跡罕至的天山深處,才能尋到天山原始野黑蜂的蹤跡。
2006年的夏天,23歲的努那力木經多方打聽,知曉了在俄羅斯等地區還有著會馴養野蜂的專業養蜂人,他便毅然前往了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地,歷時7年在遠東的原始森林和草原里不斷的學習和積累了深厚的野蜂養殖馴化技術,最終帶著身上的本領和心理對蜂蜜的執著,他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回國后他便將經常在樹洞里發現的黑色大蜜蜂,即天山原始黑蜂成功的完成了人工馴化,將在俄羅斯學習到的野蜂養殖和蜂蜜采集技術與哈薩克族牧民順應天然的生活方式相結合,與天山原始黑蜂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合作方式。
他在養蜂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始黑蜂的生存方式和自然棲息地,只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蒙馬拉爾草原的深處投放蜂箱,遠離山腳的農業耕地,很多時候需要用馬匹才能將蜂蜜運輸出來。同時,得益于天山深處獨特的自然地理氣候,這里的原始黑蜂種群形成了高耐寒、抗病性強、無蜂螨的特點,且他在養蜂過程中始終保持“多予少取”的采蜜原則,即便是在被大雪覆蓋的冬季,努那力木也會留下大量的原蜜,使得蜂群能夠始終保持自然越冬的生存方式。正因如此,他的蜂群并沒有因為馴化而喪失野生黑蜂的超強體質,他只是將原始黑蜂從天山雪松的樹洞中請到了自己的蜂箱里,達成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合作模式。
蒙馬拉爾草原的深處,不止有一個“蜂蜜之源”,天山原始黑蜂的蜂蜜種群,在這片“五色草甸”的眾多山谷中仍然保持著自己百萬年來形成的獨特生存方式,和眾多生活在這里的野生動物一樣都是這片土地最寶貴的財富。努那力木所馴養的黑蜂也和他們的同類天山原始黑蜂一起在這片花海勤勞的耕耘著,憑借其個頭大、體力強,一次出行采蜜半徑大、飛行高度高、產蜜量更足,再依靠蒙馬拉爾雪域花海賞賜的雪蓮、黨參、益母草、甘草、貝母、紫草等上百種純天然中草藥,從一箱到十箱,從十箱到百箱,正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助力了努那力木的養蜂事業。
經過20多年的潛心馴化與精心照料,努那力木所成立的夢馬力養蜂合作社也頗具規模,帶領著百來戶鄉親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經他培訓的牧民養蜂人達300多人。2021年,夢馬力養蜂合作社還與新疆堡札墩貿易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注冊了“雪嶺古蜜”品牌,分別增添“瓊庫什臺”大草原、“庫爾德寧”山谷,兩大純天然蜜源地,設置了超過8000個蜂箱,并由專人負責管理,保持與原始黑蜂種群和諧共生的合作狀態,執行“多予少取”的采蜜原則,一年只采一次成熟封蓋蜜,確保珍稀花蜜的質量和產量,每年能向市場提供30噸的優質純天然蜜。如今,努那里木依舊穿梭與伊犁的草原山川之間,尋找寄居其中的原始黑蜂,培育蜂王,擴大種群,將保護繁衍伊犁天山原始黑蜂作為自己的使命。
下一篇
ktv薩克斯演奏,薩克斯演唱